2019年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串讲汇总

发布日期:2019-07-25 15:12:32 编辑整理:新疆自考网 【字体: 【学历咨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心理卫生概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通过的宪章所规定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的内容有哪些方面?(简答)

答:心理卫生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同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其次,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第四,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心理卫生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

祖国医学中的“七情学说”可以说是对心理卫生的思想最具体最全面的阐述。

在国外,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世界心理卫生的起点,比奈尔亦被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但此时心理卫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运动。

现代心理卫生始于1908年的美国,而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的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名为《自觉之心》

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选择)

1、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模式

2、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者理论

3、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著名论断就是马斯洛提出来的。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论述/简答)

一、智力发展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

三、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四、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五、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活动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

六、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

七、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的主要标志有:

1、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此外,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子过于男性化,男子过于女子气、“娘娘腔”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
 

第二章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名词)

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简答)

1、个人经验标准。以个人经验做为标准是判别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资料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的心理活动,或以一般人对常态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系,来判别他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

2、社会适应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

3、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者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4、症状与病因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

编码疾病的名称

0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精神发育迟滞

8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选择)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的疾病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选择)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别,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名词)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区别在于:

1、神经症患者,大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

2、精神病的初期,有些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否认自己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缺损。

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有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上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名词)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特殊的人格特征:A型行为特征被认为是冠心病易患性人格;C型行为特征是癌症易患性人格等。

社会因素的影响(简答/论述)

1、文化的影响。

A、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大相径庭。文化偏低的农村居民或民族中,瓜性精神障碍以及与迷信巫术相联的精神障碍和民间健身术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较为常见。

B、文化较高的地域居民或民族,则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较多见。

2、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A、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B、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C、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环境干扰。

A、社会或环境的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增加人的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

B、长此以往,会使人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其它心理障碍。

4、生活事件。

A、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

B、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会累加,个体的心身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简答)

1、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作用;

2、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

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根据CCMD-2-R,这一类疾病常驻见的有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反应等。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简答)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反复回忆创伤体验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的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与人相处不亲热,使人产生疏远感。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醒。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适应性障碍是由于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烦恼、痛苦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症的特征(简答)

答: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症状复杂多样,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3、病人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5、病人对症状有自知力;

6、感受到精神痛苦,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

根据CCMD-2-R,神经症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和其它神经症。

一、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焦虑性神经症状有两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精神性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不安全感和害怕等表现。患者的焦虑既无确定的对象又无具体的内容。

惊恐障碍又名急性焦虑症,是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类型。发作常突然产生,在1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常持续20~30分钟,极少有超过1小时者。
 

二、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并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这类的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

近来多数专家建议将形形色色的恐怖症简化为以下三类: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简单恐怖症。

1、场所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公共环境或场所,包括商店、剧场、公共汽车和火车、广场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而无亲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

2、社会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联欢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严重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特别是自觉脸红的症状尤其典型,因此,也被称为“赤面恐怖”。

3、简单恐怖症:又称物体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物体,如动物、鲜血、尖锐锋利的物体等。这类恐怖症状在儿童中较常见。

 

三、强迫性神经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着。

强迫症根据其临床上表现的性质,可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大类。

1、强迫观念,表现为强迫思维(a强迫性穷思竭虑b强迫性怀疑c强迫性回忆d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

2、强迫行为,大致可分为:屈从性强迫行为(a强迫洗涤b强迫检查c强迫计数);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强迫仪式)。

 

四、抑郁性神经症,又名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

 

五、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想念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六、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兴奋又易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简述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简答)

答: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三组: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2、情绪症状。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3、心理生理障碍。A睡眠障碍b头部不适感c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七、癔症又称癔病或歇斯底里症,是指在不良人格基础上,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作用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此病症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推敲以及精神异常。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癔症性格主要有四个特点:1、高度情感性,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但肤浅不稳;2、暗示及自我暗示性强;3、以自我为中心;4、想象丰富,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癔症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

1、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的障碍。A感觉障碍b运动障碍c自主神经障碍

2、分离型,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A情感爆发B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癔症性朦胧状态;癔症性神游症;癔症性梦行症;癔症性假性痴呆等)C身份障碍(双重或多重人格、鬼魂附体等)。

器质性精神病是一组具有多种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与影响大脑功能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或被认为是上躯体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1、单纯型。一般无幻觉和妄想。

2、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

3、紧张型。

4、偏执型。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精神分裂症的55%。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

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症状,多数病例存在各种躯体症状。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有哪些特征?(简答)

答:人格障碍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行为怪僻。

2、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

3、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易受情感、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支配。

4、人格偏离相对稳定。

5、智力正常,无意识障碍。

6、早年开始。



第四章婴幼儿期和儿童期心理卫生

医学上习惯将1周岁以内称为婴儿期,而心理学上则将出生到3岁称为婴儿期。出生至产生28天称为新生儿期。

适应外界环境,满足生理基本需求,熟悉和依赖母亲是婴儿的基本心理需求,而吃奶、便溺、睡觉则是婴儿期生活中的三件大事。

 

提倡母乳喂养的优势?(简答)

答:母乳喂养最为科学,符合营养要求,理由是:

1、母乳喂养经济、卫生、方便,乳汁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吸收;

2、母乳中各种营养丰富,而且各种营养成分构成比例十分合理,最符合婴儿人体生理需要,容易吸收消化,是牛奶、羊奶和其它人工代用品所无法比拟的;

3、新生儿免疫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内缺乏免疫蛋白,特别是缺乏保护胃肠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而母乳正好可起到补充作用;

4、更为重要的是在母乳喂养时,孩子不但吸着奶,而且饱受了母爱温暖的情感,使婴儿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搂抱和爱抚对宝宝身体发育有什么好处?(简答)

1、增加安全感,获得爱的感受;

2、促进生长发育。身体接触不只让孩子感到愉快,也具有促进发育的作用;

3、有助于了解身体状况。

婴儿一般在10~12个月就应及时断奶,这是第一次“生理性断乳期”。过早断乳或过迟断乳,都不利于身心发育和健康。

断奶过急,或和孩子短暂时隔离,采取强迫手段,甚至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贴一块大膏药等,这都能引起婴儿的情绪障碍,如哭闹、拒食、夜惊等,影响孩子的峰心健康发育。

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从18个月开始训练为宜。

言语训练越早越好,从初生起父母就要跟孩子说话,1岁之前是语言的准备时期,或语言开始发生的时期;2~3岁是婴儿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从4个月开始就可教婴儿发音。

 

论述幼儿的心理生(论述)

一、在游戏中成长。玩具和游戏是孩子长知识,诱发儿童思维和创造力的最好途径。

1、儿童在游戏中,由于扮演的角色的需要,必须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忆,这可促进孩子们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锻炼其身体的技能;

2、在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游戏能帮助孩子学习相互协作、向他人学习的精神,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行为,培养儿童的自觉性和道德品质,锻炼幼儿的意志和性格。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1、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子女的表率,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2、大人也要做好榜样来影响孩子,如吃饭时不看电视。对孩子要求要严格,不要哄着孩子吃,也不可打骂、训斥、强迫孩子,让孩子哭哭啼啼地吃。

3、科学进食也很重要,如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尤其是甜食,否则孩子到吃饭的时候就不饿了。

三、重视对话式教育。

1、探索新事物,好奇好问是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迫切需求,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做父母的应该不厌其烦地、正确地用浅显易懂的道理给予解答。

2、父母要时常给幼儿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处世为人的生活哲理,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净化心灵和鼓励他们将来奋发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重视幼儿早期社会化学习。

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家长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引导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多为他们提供与同龄小朋友结伙、交往的机会,并教会他们待人有礼貌,学会与长辈见面时如何打招呼等等,使他们的交往能力随着心理活动的发展而获得发展。

五、重视幼儿独立的愿望。

幼儿三、四岁左右,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因而常常表现出独立的愿望;他们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任性,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家长要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儿童的独立行动,促进他各种生活技能的发展,如鼓励孩子学习使用双手的行为技能(拿筷子、提篮子等);鼓励孩子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整理玩具等。

 

儿童的游戏活动的哪些种类?(简答)

答:儿童的游戏活动的种类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活动性游戏。活动性游戏主要是为了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灵活反应,增强肌肉力量,为适应日后的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2、知识性游戏。知识性游戏是通过游戏活动,寓教于玩,灌输知识,提高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记忆。

3、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利用儿童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以及好动的特点,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心理性游戏。心理性游戏又称社会角色游戏,是指通过有意识地组织某种情境,让儿童在群体中扮演某种角色并进行角色的变换,从而让儿童认识各种角色的任务和意义的一种活动。心理性游戏有助于心理社会化学习。

学龄期儿童也称小学儿童,指的是从6~7岁至12~13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时期相当于儿童从入学至小学毕业。

 

简述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简答)

答:为了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合群的性格,即善于与同伴相处,这种性格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素质,也是EQ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组织儿童互相接触是培养合群性格的最佳策略。

2、培养积极进取的性格。现代社会要求人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家庭教育应顺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孩子从小形成积极进取的性格。

3、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其次,还应该给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

4、培养孩子具有开阔的心胸。A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B一个人要善于接纳和容忍他人和自己的不足和失误。

培养儿童的勇气和自信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简答)

1、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做事。A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放手让他去做,家长千成不要包办代替。B随着孩子的成长,大人应该养活对他的保护,增加他独立生活的机会,过分的关怀只会造成孩子的软弱。

2、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父母和老师应尽量给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当他们话说的不好、意见表达的不正确时,不能责怪,更不能取笑他们,应该指导他们认真思考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对。

3、多赞美、多鼓励,别让批评、挑剔挂嘴边。我们必须留意评价孩子的方式和语气,尽量不要恶狠狠地骂孩子,更不要经常把一些挑剔的、批评的话挂在嘴边。

 

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1、特殊功能发育障碍,如言语功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运动技能发育障碍、混合性特殊功能发育障碍等;

2、广泛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等;

3、儿童多动症;

4、品行障碍,如偷窃癖等;

5、情绪障碍,如儿童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癔症,儿童抑郁症等;

6、抽动障碍,如短暂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等;

7、儿童少年期其它行为障碍,如排泄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口吃等。

说谎,可以描述为明知是虚假的东西,但出于欺骗他人以获取好处的目的而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叙述。

 

儿童说谎的具体表现有:(选择)

1、对事实的歪曲;

2、夸大事实;

3、嫁祸于人。

 

纠正儿童说谎的具体措施有:(简答)

1、增强自我认识。当孩子为否认革事而说谎时,大人要帮助他复述事件的整个过程,并认请他自己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当孩子叙述当时的情形时,要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或歪曲了事实。

2、灌输正确的的道德观。父母不能低估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孩子最初在一些小事上说谎时,父母千万不要一笑了之,否则实际上就等于鼓励了孩子的撒谎行为。要教育孩子,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而且要言传身教,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

3、正确运用奖惩手段。对孩子说谎不要采取严厉的手段予以惩戒,只能是在撒谎造成严重后果时,才可以给予一些暂时的、温和的惩罚,以强调这一事件的严重性。

吮指头、咬指甲、舔嘴唇等一类口腔活动是儿童早期的习惯动作,吮吸指头者多曾遭受哺乳的挫折,如断奶过早或过急等;咬指甲者可能有无法表露的情绪问题,或因身处紧张环境需咬指甲以解除心里紧张;舔嘴唇本为唇干舌燥的反应。

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在白天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造成的原因很多,主要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器质性原因约占10%,大部分系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功能性遗尿。

 

对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尿,解决的原则有:(简答)

1、心理疗法。首先父母应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患儿,帮助儿童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消除紧张、恐惧、自卑及不安情绪,利用阳性强化法,即不尿床时给予表扬、奖励,绝不可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孩子。

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进行功能训练。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兴奋、疲劳,必要时白天安排1~2小时睡眠;控制睡前饮水。排尿功能训练方法很多,如憋尿训练、定时唤醒及床垫警铃法等,可根据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声音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阻滞而不流利。

口吃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

1、发育性口吃。一般来说,儿童在2~4岁学话时,这是言语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发育性的口吃会逐渐消失。

2、病理性口吃。4岁以的。病理性口吃是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口吃现象。

病理性口吃产生的原因有:(简答)

1、口吃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受到强烈的惊吓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的结果;

2、家长常常对孩子期望过高,态度过于严肃,很少和孩子进行温暖的情感交流等,也是造成儿童口吃的因素。

口吃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简答)

1、首先要消除患儿对口吃感到自卑、讲话时心理紧张的情绪,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

2、正确对待口吃儿童,不要强行纠正口吃,避免惩罚或歧视,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使口吃更为严重;

3、及时采取口吃矫正训练的治疗方法,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环境中纠正口吃;

4、口吃严重者可服用小剂量氟派啶醇或抗焦虑药治疗。

 

睡眠障碍(选择)

1、入睡困难

2、夜惊是指睡眠时产生的惊恐反应。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醒,不能正确辨认周围的人或物,常把亲人当作梦中人。发作后仍能平静入睡。儿童清醒后不能讯发作时的情境,或只能片断记起惊恐的表现。

3、梦魇也是一种发生于睡眠时的惊恐反应,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或得不到帮助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醒后能叙述梦中经历的事,往往难以入睡。

4、睡行症也称梦游,梦游症大多在入睡后1~3小时内发生,发作时儿童睁眼凝视,坐起,然后下床行走,一般不会碰倒或摔伤,有时还能做较复杂的事,如扫地、倒水等。患者意识水平低下能对答,无言语反应。行走几分钟至几小时后又回到床上入睡,如果醒来时发现自己在黑暗中便哭喊起来。事后不能回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讲梦游属意识内容障碍。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有些国家称之为注意缺陷障碍。它是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的临床表现:(简答)

1、活动过度:活动过多,无目的,有始无终,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活动的内容;

2、注意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短暂,常被无关的刺激吸引,东张西望,即使对儿童期最感兴趣的事,像看动画片、听讲故事等也都不能较长时间(5~20分钟)地集中注意力。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患者情绪很不稳定,常因一点不顺心的小事而被激惹,过分激动而不能克制,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不顾后果;

4、学习困难:多动症患者虽然智力正常,但由于以上症状,常导致学习困难。

多动症与好动儿童的区别(选择)

表现多动症好动儿童

注意与兴趣的关系无关有关

自控能力无好

行为的目的性无较好

巴比妥试验兴奋镇静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特发于儿童和少年时期,以主观痛苦和焦虑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抑郁和持续忧伤的一组病症,过去称为“儿童神经官能症”。

 

儿童焦虑状态根据发病的原因和症状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简答)

1、分离性焦虑。是指与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过分、持久和不现实的紧张状态。

2、回避性焦虑障碍,又称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或社交敏感性障碍。表现为不愿意接触陌生人,与陌生人接触时持续的和过分的退缩,达到了妨碍与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

3、过分焦虑障碍。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的和不切实际地担心、忧虑和关切,同时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抽动障碍是指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复合肌群的收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它包括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1、一过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以单纯性或一过性抽动为特征,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肌抽动为多见。病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2、慢性抽动障碍,又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以两者并不同时存在为其特点。病程至少持续1年以上,甚至持续终生。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经常说出污秽的骂人话,病人为此很痛苦。

儿童孤独症是起源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以极度孤独,对别人缺乏情感反应、言语障碍、运动刻板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简答)

1、社会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极度孤独,难与周围人交流感情,对环境缺乏兴趣。

2、言语交流障碍。约半数患儿有言语缺陷,完全缄默或不能用手势表示交往。

3、重复动作和特殊的姿势。表现为重复拍手、摇摆身体、脚尖走路或其它奇特姿势。

4、感知觉异常。表现为对视觉、听觉刺激反应迟钝或过分敏感,有时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

5、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生活中固定刻板地坚持同一模式,如坐的位置、东西放的地方、日常生活内容的顺序。

6、智能障碍。智力以中、重度低下占多数。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及自我调节等形式。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特点(简答)

1、他们表现变得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真和顺从,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独立生活,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还往往自以为是。称之为“断乳期心理”。

2、表现为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对成人依然把他们当小孩看尤其反感。常常为琐碎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开始出现两代人之间的心理“代沟

3、与渴望独立的愿望相反,刚从儿童时代过来的青少年还有依赖父母的需要。

青春期的性意识特点:(简答)

1、他们表面上是男女之间界限分明,内心却都怀着对异性的神秘感,渴望并想像去接近对方;

2、表面上互相回避疏远,实际上却在敏锐地注意着对方的举止言行和身体变化;

3、表面上在异性面前拘谨、羞涩,实际上却常用爱美、爱打扮、出风头、冒险行为甚至恶作剧来招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论述青春期心理卫生的内容(论述)

1、正确引导自我意识。

A、针对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倾向,父母应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经常进行双向心理交流,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缩小“心理代沟”;

B、在遵守学校纪律的前提下,老师应尊重青少年的独立和创造性。

2、开展科学的性教育。要有步骤、有系统地向青少年介绍科学的性知识,让他们正确认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本质,建立健康的两性交往关系,消除性迷惑、性心理障碍,纠正在性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错误观念和做法。

3、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A、在青少年期的人际关系中,首先是与父母师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如前面所说的“代沟现象”和“逆反心理”。父母师长既要注意青少年的不足,又要发挥他们的长处;既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又要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对青少年的指导要符合心理卫生原则:多奖励,少惩罚。

B、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父母和老师应关心他们交朋友的情况,并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4、消除学习压力过大的消极影响。学习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习,不佳的心理状态会妨碍学习,这是大家非常明了的道理。因此,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处理好学习问题,也是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5、注意青少年早期的心理障碍并及时予以纠正。

A、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闭锁心理以及家长和老师可能出现的疏忽,有时很难觉察或确定他们是否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

B、只要你有理由怀疑你的孩子或学生需要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那么就应该立刻采取行动——请求专家的帮助。

情感发展和现实的矛盾(选择/填空)

1、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自卑也与自我有关,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偏低的心理状态。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它表现为:(简答)

1、挫折性自卑心理。有些人原先无明显自卑心理,由于生活道路上遭受挫折、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萌发自卑心理。

2、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引起的自卑。有些青少年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因而感到精神压力大,自怨自艾,轻视自己,不敢与人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3、认识性自卑心理。有些青年总认为自己的学业、工作、经济条件、出身、性别,甚至“处处都不如别人”,对整个自我都是消极的认识,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选择)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的下列心理需要:

1、获得安全感;

2、满足归属感;

3、提高自尊心;

4、增强力量感;

5、获得友谊和他人的帮助。
 

第七章恋爱、婚姻与心理卫生

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万分——性爱和情爱。

性爱具有排他性、冲动性、直觉性和隐蔽性的特性。(简答)

1、排他性是指恋爱双方排斥其他人对自己性爱对象给予任何性亲近的心理倾向;

2、冲动性是指对性爱对象表现出的强烈亲近欲望和行为驱力;

3、直觉性是由对外表、气质等因素的直接感知而对异性产生爱慕的心理倾向;

4、性爱的隐蔽性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唯独人类的性行为具有隐蔽性,它使人类的性爱关系显得含蓄和富有诗意。

爱情的类型有以下六种

1、情欲之爱,指集中在外形美需要上想占有对方的爱,充满着激情。

2、游戏之爱,指把追求异性当成有趣的游戏,恋爱者不会有自我感情的真实投入,喜欢变换恋爱对象。

3、友谊之爱,是由于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亲如兄妹好友的恋爱关系,所谓“青梅竹马”就是此类爱情的例子。

4、狂爱,指恋人对感情的需要达到了癫狂程度,因恋爱而心神不宁,这是一种病态感情。

5、利他主义之爱,它也略带病态。些类恋人认为,爱是一种感情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在第三者对自己的恋人产生感情时常采取退出的办法,认为这才能使恋人更幸福。

6、现实之爱,是一种理智的、考虑到现实条件(如自尊、金钱、地位)来挑选对象的爱。

影响恋爱的三个因素:(选择)

1、生理因素。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

2、社会情感需要。

3、个性因素。

恋爱对恋人的心理影响。(论述)

1、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A、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到性的压抑紧张。

B、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

C、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要概念因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使他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来调整自身的缺陷以适应对方。

D、恋爱对自我的个性、社会情感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2、不过,恋爱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A、热恋与结婚、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在生活事件量表

B、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婚前性行为、恋爱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父母的干涉、是分手还是继续维持关系的烦恼等等。

早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从生理上来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的生理成熟略有提前,导致心理上性爱意向的日益早熟;

2、从心理上来说,与青少年自身的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

3、从社会上来说,学校缺乏正面的性教育,而书籍、报刊、影视中过多过滥的性情节和性画面,刺激青年的性意识等等。

父母和老师应怎样对孩子早恋做指导?

1、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和你坦率地谈谈他的感情,引导他们与异性之间的正确效往,提倡异性之间群体的活动

2、同时,向他们指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恋的心理调节。(简答)

1、要端正认识并勇敢地面对现实。爱情是双向的、相互的,以互爱为前提的,不可一厢情愿而强求对方,就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要知道失恋虽然会给你带来痛苦,但它又将还给你一次选择终生幸福的机会。

2、可以适度地渲泄消极情绪。

A、这时他们可以找亲人、知心朋友或心理医生,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聆听别人的劝慰和评说,这样心情会平静一些;

B、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如写日记或书信,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或给自己看,或寄给朋友看,以释放自己的苦恼;

C、也可在无人之处痛哭一声,以消除失恋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时恢复心理平衡。

3、可以适当地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以缓解失恋造成的心理紧张。

A、合理化的解释。尽力寻找以前恋人身上的一些缺点,打破恋人的美好形象,以缓解失去恋人的内心痛苦,此乃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效应则是罗列自己的各项优点,找出自己的美好之处可以恢复自信,从而减轻痛苦;

B、转移情感。不要再去过多涉足以前常与恋人呆在一起的环境,时过境迁痛苦就会慢慢淡去。可以及时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他事或他物上;

C、情感的升华。恋爱的挫折往往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当你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你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4、其他方式。

婚姻系统的发展阶段。(小题)

1、婚姻初期,也可以称为新婚期,一般是指婚后1~2年的阶段。

2、婚姻发展期,一般指婚后3~5年。该阶段是婚后的第一个离婚高峰,这一阶段离婚的可占总离婚数的70%。

3、婚姻稳定期,指婚后六至十几年的时期。该阶段的离婚率仅次于前一阶段,占总离婚数的近30%。

4、老年阶段。
 

婚姻中的心理调适

学会相互尊重、包容与沟通

1、当对方表现出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时,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表现,不能从个人的意愿出发,苛求对方必须处处与自己一致。

2、提倡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但不能失去自我。

3、而沟通是解决分歧与矛盾的最佳之策,良好的沟通有几个原则可循:

A、与他人沟通前先自我沟通;

B、要有同情和理解心,用倾听、专注等态度了解对方;

C、以事论事,不要偏离讨论的话题,清清楚楚地传达你的思想和感受;

D、选择适宜的时间与地点。

家庭的结构:

1、核心家庭。这种家庭是以夫妻为核心并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这类家庭是指除父母和子女外还有男方或女方的父母组成的家庭。

3、扩大家庭。除主干家话成员之外,还有其他成员参加的家庭,一般都是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4、不完全家庭。主要是指那些夫妻关系残缺的家庭。

家庭的功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生物功能。即家庭具有繁衍后代,满足夫妻双方性欲和提供食宿,保证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等的生物功能;

2、经济功能。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的经济实体,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3、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4、抚养功能。家庭是一个内部支持系统,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抚养的义务。

健康家庭应具备的特质(简答)

1、处处以家庭为第一优先,对家庭有自我认同感;

2、夫妻关系稳定,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生活和睦,家庭的中坚能够控制并平衡家庭的权利;

3、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强烈的共同参与家庭生活的兴趣,并将参与家庭生活当成一种需要而非责任;

4、家庭成员互相接纳、尊重、赞美与感激;

5、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模式;

6、健康家庭是一个“压力-有效家庭”。

维护健康家庭的基本原则(简答)

1、在认知上:

A、要有维护家庭健康的意愿。

B、要了解家庭生活须不断成长且必须成长,成长是终身的,为提高家庭生活品质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C、对自己的家庭要有认同感。

2、在态度上:

A、处处以家为第一优先。

B、尊重彼此间的个别差异,并能无条件地彼此互相接纳。

C、家庭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3、在行动上:

A、建立并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友系统、朋友及社区资源,甚或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协助家庭生活的成长。

B、寻找保持自我成长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方法。

C、时时不断检视自己的家庭品质。

D、善于沟通。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新疆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串讲汇总

编辑:新疆自考网  时间:2019-07-25 15:12:32  阅读(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心理卫生概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通过的宪章所规定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的内容有哪些方面?(简答)

答:心理卫生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同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其次,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第四,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心理卫生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

祖国医学中的“七情学说”可以说是对心理卫生的思想最具体最全面的阐述。

在国外,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世界心理卫生的起点,比奈尔亦被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但此时心理卫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运动。

现代心理卫生始于1908年的美国,而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的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名为《自觉之心》

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选择)

1、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模式

2、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者理论

3、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著名论断就是马斯洛提出来的。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论述/简答)

一、智力发展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

三、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四、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五、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活动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

六、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

七、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的主要标志有:

1、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此外,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子过于男性化,男子过于女子气、“娘娘腔”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
 

第二章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名词)

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简答)

1、个人经验标准。以个人经验做为标准是判别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资料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的心理活动,或以一般人对常态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系,来判别他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

2、社会适应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

3、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者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4、症状与病因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

编码疾病的名称

0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精神发育迟滞

8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选择)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的疾病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选择)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别,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名词)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区别在于:

1、神经症患者,大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

2、精神病的初期,有些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否认自己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缺损。

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有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上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名词)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特殊的人格特征:A型行为特征被认为是冠心病易患性人格;C型行为特征是癌症易患性人格等。

社会因素的影响(简答/论述)

1、文化的影响。

A、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大相径庭。文化偏低的农村居民或民族中,瓜性精神障碍以及与迷信巫术相联的精神障碍和民间健身术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较为常见。

B、文化较高的地域居民或民族,则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较多见。

2、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A、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B、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C、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环境干扰。

A、社会或环境的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增加人的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

B、长此以往,会使人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其它心理障碍。

4、生活事件。

A、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

B、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会累加,个体的心身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简答)

1、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作用;

2、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

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根据CCMD-2-R,这一类疾病常驻见的有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反应等。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简答)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反复回忆创伤体验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的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与人相处不亲热,使人产生疏远感。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醒。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适应性障碍是由于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烦恼、痛苦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症的特征(简答)

答: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症状复杂多样,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3、病人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5、病人对症状有自知力;

6、感受到精神痛苦,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

根据CCMD-2-R,神经症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和其它神经症。

一、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焦虑性神经症状有两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精神性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不安全感和害怕等表现。患者的焦虑既无确定的对象又无具体的内容。

惊恐障碍又名急性焦虑症,是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类型。发作常突然产生,在1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常持续20~30分钟,极少有超过1小时者。
 

二、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并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这类的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

近来多数专家建议将形形色色的恐怖症简化为以下三类: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简单恐怖症。

1、场所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公共环境或场所,包括商店、剧场、公共汽车和火车、广场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而无亲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

2、社会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联欢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严重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特别是自觉脸红的症状尤其典型,因此,也被称为“赤面恐怖”。

3、简单恐怖症:又称物体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物体,如动物、鲜血、尖锐锋利的物体等。这类恐怖症状在儿童中较常见。

 

三、强迫性神经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着。

强迫症根据其临床上表现的性质,可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大类。

1、强迫观念,表现为强迫思维(a强迫性穷思竭虑b强迫性怀疑c强迫性回忆d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

2、强迫行为,大致可分为:屈从性强迫行为(a强迫洗涤b强迫检查c强迫计数);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强迫仪式)。

 

四、抑郁性神经症,又名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

 

五、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想念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六、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兴奋又易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简述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简答)

答: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三组: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2、情绪症状。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3、心理生理障碍。A睡眠障碍b头部不适感c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七、癔症又称癔病或歇斯底里症,是指在不良人格基础上,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作用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此病症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推敲以及精神异常。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癔症性格主要有四个特点:1、高度情感性,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但肤浅不稳;2、暗示及自我暗示性强;3、以自我为中心;4、想象丰富,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癔症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

1、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的障碍。A感觉障碍b运动障碍c自主神经障碍

2、分离型,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A情感爆发B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癔症性朦胧状态;癔症性神游症;癔症性梦行症;癔症性假性痴呆等)C身份障碍(双重或多重人格、鬼魂附体等)。

器质性精神病是一组具有多种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与影响大脑功能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或被认为是上躯体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1、单纯型。一般无幻觉和妄想。

2、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

3、紧张型。

4、偏执型。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精神分裂症的55%。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

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症状,多数病例存在各种躯体症状。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有哪些特征?(简答)

答:人格障碍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行为怪僻。

2、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

3、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易受情感、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支配。

4、人格偏离相对稳定。

5、智力正常,无意识障碍。

6、早年开始。



第四章婴幼儿期和儿童期心理卫生

医学上习惯将1周岁以内称为婴儿期,而心理学上则将出生到3岁称为婴儿期。出生至产生28天称为新生儿期。

适应外界环境,满足生理基本需求,熟悉和依赖母亲是婴儿的基本心理需求,而吃奶、便溺、睡觉则是婴儿期生活中的三件大事。

 

提倡母乳喂养的优势?(简答)

答:母乳喂养最为科学,符合营养要求,理由是:

1、母乳喂养经济、卫生、方便,乳汁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吸收;

2、母乳中各种营养丰富,而且各种营养成分构成比例十分合理,最符合婴儿人体生理需要,容易吸收消化,是牛奶、羊奶和其它人工代用品所无法比拟的;

3、新生儿免疫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内缺乏免疫蛋白,特别是缺乏保护胃肠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而母乳正好可起到补充作用;

4、更为重要的是在母乳喂养时,孩子不但吸着奶,而且饱受了母爱温暖的情感,使婴儿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搂抱和爱抚对宝宝身体发育有什么好处?(简答)

1、增加安全感,获得爱的感受;

2、促进生长发育。身体接触不只让孩子感到愉快,也具有促进发育的作用;

3、有助于了解身体状况。

婴儿一般在10~12个月就应及时断奶,这是第一次“生理性断乳期”。过早断乳或过迟断乳,都不利于身心发育和健康。

断奶过急,或和孩子短暂时隔离,采取强迫手段,甚至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贴一块大膏药等,这都能引起婴儿的情绪障碍,如哭闹、拒食、夜惊等,影响孩子的峰心健康发育。

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从18个月开始训练为宜。

言语训练越早越好,从初生起父母就要跟孩子说话,1岁之前是语言的准备时期,或语言开始发生的时期;2~3岁是婴儿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从4个月开始就可教婴儿发音。

 

论述幼儿的心理生(论述)

一、在游戏中成长。玩具和游戏是孩子长知识,诱发儿童思维和创造力的最好途径。

1、儿童在游戏中,由于扮演的角色的需要,必须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忆,这可促进孩子们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锻炼其身体的技能;

2、在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游戏能帮助孩子学习相互协作、向他人学习的精神,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行为,培养儿童的自觉性和道德品质,锻炼幼儿的意志和性格。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1、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子女的表率,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2、大人也要做好榜样来影响孩子,如吃饭时不看电视。对孩子要求要严格,不要哄着孩子吃,也不可打骂、训斥、强迫孩子,让孩子哭哭啼啼地吃。

3、科学进食也很重要,如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尤其是甜食,否则孩子到吃饭的时候就不饿了。

三、重视对话式教育。

1、探索新事物,好奇好问是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迫切需求,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做父母的应该不厌其烦地、正确地用浅显易懂的道理给予解答。

2、父母要时常给幼儿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处世为人的生活哲理,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净化心灵和鼓励他们将来奋发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重视幼儿早期社会化学习。

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家长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引导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多为他们提供与同龄小朋友结伙、交往的机会,并教会他们待人有礼貌,学会与长辈见面时如何打招呼等等,使他们的交往能力随着心理活动的发展而获得发展。

五、重视幼儿独立的愿望。

幼儿三、四岁左右,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因而常常表现出独立的愿望;他们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任性,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家长要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儿童的独立行动,促进他各种生活技能的发展,如鼓励孩子学习使用双手的行为技能(拿筷子、提篮子等);鼓励孩子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整理玩具等。

 

儿童的游戏活动的哪些种类?(简答)

答:儿童的游戏活动的种类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活动性游戏。活动性游戏主要是为了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灵活反应,增强肌肉力量,为适应日后的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2、知识性游戏。知识性游戏是通过游戏活动,寓教于玩,灌输知识,提高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记忆。

3、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利用儿童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以及好动的特点,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心理性游戏。心理性游戏又称社会角色游戏,是指通过有意识地组织某种情境,让儿童在群体中扮演某种角色并进行角色的变换,从而让儿童认识各种角色的任务和意义的一种活动。心理性游戏有助于心理社会化学习。

学龄期儿童也称小学儿童,指的是从6~7岁至12~13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时期相当于儿童从入学至小学毕业。

 

简述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简答)

答:为了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合群的性格,即善于与同伴相处,这种性格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素质,也是EQ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组织儿童互相接触是培养合群性格的最佳策略。

2、培养积极进取的性格。现代社会要求人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家庭教育应顺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孩子从小形成积极进取的性格。

3、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其次,还应该给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

4、培养孩子具有开阔的心胸。A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B一个人要善于接纳和容忍他人和自己的不足和失误。

培养儿童的勇气和自信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简答)

1、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做事。A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放手让他去做,家长千成不要包办代替。B随着孩子的成长,大人应该养活对他的保护,增加他独立生活的机会,过分的关怀只会造成孩子的软弱。

2、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父母和老师应尽量给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当他们话说的不好、意见表达的不正确时,不能责怪,更不能取笑他们,应该指导他们认真思考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对。

3、多赞美、多鼓励,别让批评、挑剔挂嘴边。我们必须留意评价孩子的方式和语气,尽量不要恶狠狠地骂孩子,更不要经常把一些挑剔的、批评的话挂在嘴边。

 

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1、特殊功能发育障碍,如言语功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运动技能发育障碍、混合性特殊功能发育障碍等;

2、广泛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等;

3、儿童多动症;

4、品行障碍,如偷窃癖等;

5、情绪障碍,如儿童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癔症,儿童抑郁症等;

6、抽动障碍,如短暂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等;

7、儿童少年期其它行为障碍,如排泄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口吃等。

说谎,可以描述为明知是虚假的东西,但出于欺骗他人以获取好处的目的而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叙述。

 

儿童说谎的具体表现有:(选择)

1、对事实的歪曲;

2、夸大事实;

3、嫁祸于人。

 

纠正儿童说谎的具体措施有:(简答)

1、增强自我认识。当孩子为否认革事而说谎时,大人要帮助他复述事件的整个过程,并认请他自己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当孩子叙述当时的情形时,要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或歪曲了事实。

2、灌输正确的的道德观。父母不能低估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孩子最初在一些小事上说谎时,父母千万不要一笑了之,否则实际上就等于鼓励了孩子的撒谎行为。要教育孩子,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而且要言传身教,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

3、正确运用奖惩手段。对孩子说谎不要采取严厉的手段予以惩戒,只能是在撒谎造成严重后果时,才可以给予一些暂时的、温和的惩罚,以强调这一事件的严重性。

吮指头、咬指甲、舔嘴唇等一类口腔活动是儿童早期的习惯动作,吮吸指头者多曾遭受哺乳的挫折,如断奶过早或过急等;咬指甲者可能有无法表露的情绪问题,或因身处紧张环境需咬指甲以解除心里紧张;舔嘴唇本为唇干舌燥的反应。

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在白天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造成的原因很多,主要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器质性原因约占10%,大部分系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功能性遗尿。

 

对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尿,解决的原则有:(简答)

1、心理疗法。首先父母应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患儿,帮助儿童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消除紧张、恐惧、自卑及不安情绪,利用阳性强化法,即不尿床时给予表扬、奖励,绝不可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孩子。

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进行功能训练。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兴奋、疲劳,必要时白天安排1~2小时睡眠;控制睡前饮水。排尿功能训练方法很多,如憋尿训练、定时唤醒及床垫警铃法等,可根据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声音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阻滞而不流利。

口吃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

1、发育性口吃。一般来说,儿童在2~4岁学话时,这是言语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发育性的口吃会逐渐消失。

2、病理性口吃。4岁以的。病理性口吃是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口吃现象。

病理性口吃产生的原因有:(简答)

1、口吃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受到强烈的惊吓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的结果;

2、家长常常对孩子期望过高,态度过于严肃,很少和孩子进行温暖的情感交流等,也是造成儿童口吃的因素。

口吃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简答)

1、首先要消除患儿对口吃感到自卑、讲话时心理紧张的情绪,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

2、正确对待口吃儿童,不要强行纠正口吃,避免惩罚或歧视,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使口吃更为严重;

3、及时采取口吃矫正训练的治疗方法,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环境中纠正口吃;

4、口吃严重者可服用小剂量氟派啶醇或抗焦虑药治疗。

 

睡眠障碍(选择)

1、入睡困难

2、夜惊是指睡眠时产生的惊恐反应。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醒,不能正确辨认周围的人或物,常把亲人当作梦中人。发作后仍能平静入睡。儿童清醒后不能讯发作时的情境,或只能片断记起惊恐的表现。

3、梦魇也是一种发生于睡眠时的惊恐反应,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或得不到帮助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醒后能叙述梦中经历的事,往往难以入睡。

4、睡行症也称梦游,梦游症大多在入睡后1~3小时内发生,发作时儿童睁眼凝视,坐起,然后下床行走,一般不会碰倒或摔伤,有时还能做较复杂的事,如扫地、倒水等。患者意识水平低下能对答,无言语反应。行走几分钟至几小时后又回到床上入睡,如果醒来时发现自己在黑暗中便哭喊起来。事后不能回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讲梦游属意识内容障碍。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有些国家称之为注意缺陷障碍。它是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的临床表现:(简答)

1、活动过度:活动过多,无目的,有始无终,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活动的内容;

2、注意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短暂,常被无关的刺激吸引,东张西望,即使对儿童期最感兴趣的事,像看动画片、听讲故事等也都不能较长时间(5~20分钟)地集中注意力。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患者情绪很不稳定,常因一点不顺心的小事而被激惹,过分激动而不能克制,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不顾后果;

4、学习困难:多动症患者虽然智力正常,但由于以上症状,常导致学习困难。

多动症与好动儿童的区别(选择)

表现多动症好动儿童

注意与兴趣的关系无关有关

自控能力无好

行为的目的性无较好

巴比妥试验兴奋镇静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特发于儿童和少年时期,以主观痛苦和焦虑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抑郁和持续忧伤的一组病症,过去称为“儿童神经官能症”。

 

儿童焦虑状态根据发病的原因和症状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简答)

1、分离性焦虑。是指与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过分、持久和不现实的紧张状态。

2、回避性焦虑障碍,又称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或社交敏感性障碍。表现为不愿意接触陌生人,与陌生人接触时持续的和过分的退缩,达到了妨碍与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

3、过分焦虑障碍。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的和不切实际地担心、忧虑和关切,同时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抽动障碍是指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复合肌群的收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它包括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1、一过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以单纯性或一过性抽动为特征,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肌抽动为多见。病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2、慢性抽动障碍,又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以两者并不同时存在为其特点。病程至少持续1年以上,甚至持续终生。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经常说出污秽的骂人话,病人为此很痛苦。

儿童孤独症是起源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以极度孤独,对别人缺乏情感反应、言语障碍、运动刻板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简答)

1、社会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极度孤独,难与周围人交流感情,对环境缺乏兴趣。

2、言语交流障碍。约半数患儿有言语缺陷,完全缄默或不能用手势表示交往。

3、重复动作和特殊的姿势。表现为重复拍手、摇摆身体、脚尖走路或其它奇特姿势。

4、感知觉异常。表现为对视觉、听觉刺激反应迟钝或过分敏感,有时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

5、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生活中固定刻板地坚持同一模式,如坐的位置、东西放的地方、日常生活内容的顺序。

6、智能障碍。智力以中、重度低下占多数。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及自我调节等形式。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特点(简答)

1、他们表现变得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真和顺从,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独立生活,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还往往自以为是。称之为“断乳期心理”。

2、表现为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对成人依然把他们当小孩看尤其反感。常常为琐碎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开始出现两代人之间的心理“代沟

3、与渴望独立的愿望相反,刚从儿童时代过来的青少年还有依赖父母的需要。

青春期的性意识特点:(简答)

1、他们表面上是男女之间界限分明,内心却都怀着对异性的神秘感,渴望并想像去接近对方;

2、表面上互相回避疏远,实际上却在敏锐地注意着对方的举止言行和身体变化;

3、表面上在异性面前拘谨、羞涩,实际上却常用爱美、爱打扮、出风头、冒险行为甚至恶作剧来招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论述青春期心理卫生的内容(论述)

1、正确引导自我意识。

A、针对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倾向,父母应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经常进行双向心理交流,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缩小“心理代沟”;

B、在遵守学校纪律的前提下,老师应尊重青少年的独立和创造性。

2、开展科学的性教育。要有步骤、有系统地向青少年介绍科学的性知识,让他们正确认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本质,建立健康的两性交往关系,消除性迷惑、性心理障碍,纠正在性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错误观念和做法。

3、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A、在青少年期的人际关系中,首先是与父母师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如前面所说的“代沟现象”和“逆反心理”。父母师长既要注意青少年的不足,又要发挥他们的长处;既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又要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对青少年的指导要符合心理卫生原则:多奖励,少惩罚。

B、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父母和老师应关心他们交朋友的情况,并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4、消除学习压力过大的消极影响。学习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习,不佳的心理状态会妨碍学习,这是大家非常明了的道理。因此,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处理好学习问题,也是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5、注意青少年早期的心理障碍并及时予以纠正。

A、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闭锁心理以及家长和老师可能出现的疏忽,有时很难觉察或确定他们是否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

B、只要你有理由怀疑你的孩子或学生需要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那么就应该立刻采取行动——请求专家的帮助。

情感发展和现实的矛盾(选择/填空)

1、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自卑也与自我有关,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偏低的心理状态。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它表现为:(简答)

1、挫折性自卑心理。有些人原先无明显自卑心理,由于生活道路上遭受挫折、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萌发自卑心理。

2、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引起的自卑。有些青少年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因而感到精神压力大,自怨自艾,轻视自己,不敢与人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3、认识性自卑心理。有些青年总认为自己的学业、工作、经济条件、出身、性别,甚至“处处都不如别人”,对整个自我都是消极的认识,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选择)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的下列心理需要:

1、获得安全感;

2、满足归属感;

3、提高自尊心;

4、增强力量感;

5、获得友谊和他人的帮助。
 

第七章恋爱、婚姻与心理卫生

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万分——性爱和情爱。

性爱具有排他性、冲动性、直觉性和隐蔽性的特性。(简答)

1、排他性是指恋爱双方排斥其他人对自己性爱对象给予任何性亲近的心理倾向;

2、冲动性是指对性爱对象表现出的强烈亲近欲望和行为驱力;

3、直觉性是由对外表、气质等因素的直接感知而对异性产生爱慕的心理倾向;

4、性爱的隐蔽性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唯独人类的性行为具有隐蔽性,它使人类的性爱关系显得含蓄和富有诗意。

爱情的类型有以下六种

1、情欲之爱,指集中在外形美需要上想占有对方的爱,充满着激情。

2、游戏之爱,指把追求异性当成有趣的游戏,恋爱者不会有自我感情的真实投入,喜欢变换恋爱对象。

3、友谊之爱,是由于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亲如兄妹好友的恋爱关系,所谓“青梅竹马”就是此类爱情的例子。

4、狂爱,指恋人对感情的需要达到了癫狂程度,因恋爱而心神不宁,这是一种病态感情。

5、利他主义之爱,它也略带病态。些类恋人认为,爱是一种感情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在第三者对自己的恋人产生感情时常采取退出的办法,认为这才能使恋人更幸福。

6、现实之爱,是一种理智的、考虑到现实条件(如自尊、金钱、地位)来挑选对象的爱。

影响恋爱的三个因素:(选择)

1、生理因素。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

2、社会情感需要。

3、个性因素。

恋爱对恋人的心理影响。(论述)

1、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A、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到性的压抑紧张。

B、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

C、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要概念因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使他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来调整自身的缺陷以适应对方。

D、恋爱对自我的个性、社会情感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2、不过,恋爱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A、热恋与结婚、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在生活事件量表

B、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婚前性行为、恋爱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父母的干涉、是分手还是继续维持关系的烦恼等等。

早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从生理上来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的生理成熟略有提前,导致心理上性爱意向的日益早熟;

2、从心理上来说,与青少年自身的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

3、从社会上来说,学校缺乏正面的性教育,而书籍、报刊、影视中过多过滥的性情节和性画面,刺激青年的性意识等等。

父母和老师应怎样对孩子早恋做指导?

1、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和你坦率地谈谈他的感情,引导他们与异性之间的正确效往,提倡异性之间群体的活动

2、同时,向他们指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恋的心理调节。(简答)

1、要端正认识并勇敢地面对现实。爱情是双向的、相互的,以互爱为前提的,不可一厢情愿而强求对方,就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要知道失恋虽然会给你带来痛苦,但它又将还给你一次选择终生幸福的机会。

2、可以适度地渲泄消极情绪。

A、这时他们可以找亲人、知心朋友或心理医生,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聆听别人的劝慰和评说,这样心情会平静一些;

B、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如写日记或书信,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或给自己看,或寄给朋友看,以释放自己的苦恼;

C、也可在无人之处痛哭一声,以消除失恋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时恢复心理平衡。

3、可以适当地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以缓解失恋造成的心理紧张。

A、合理化的解释。尽力寻找以前恋人身上的一些缺点,打破恋人的美好形象,以缓解失去恋人的内心痛苦,此乃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效应则是罗列自己的各项优点,找出自己的美好之处可以恢复自信,从而减轻痛苦;

B、转移情感。不要再去过多涉足以前常与恋人呆在一起的环境,时过境迁痛苦就会慢慢淡去。可以及时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他事或他物上;

C、情感的升华。恋爱的挫折往往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当你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你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4、其他方式。

婚姻系统的发展阶段。(小题)

1、婚姻初期,也可以称为新婚期,一般是指婚后1~2年的阶段。

2、婚姻发展期,一般指婚后3~5年。该阶段是婚后的第一个离婚高峰,这一阶段离婚的可占总离婚数的70%。

3、婚姻稳定期,指婚后六至十几年的时期。该阶段的离婚率仅次于前一阶段,占总离婚数的近30%。

4、老年阶段。
 

婚姻中的心理调适

学会相互尊重、包容与沟通

1、当对方表现出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时,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表现,不能从个人的意愿出发,苛求对方必须处处与自己一致。

2、提倡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但不能失去自我。

3、而沟通是解决分歧与矛盾的最佳之策,良好的沟通有几个原则可循:

A、与他人沟通前先自我沟通;

B、要有同情和理解心,用倾听、专注等态度了解对方;

C、以事论事,不要偏离讨论的话题,清清楚楚地传达你的思想和感受;

D、选择适宜的时间与地点。

家庭的结构:

1、核心家庭。这种家庭是以夫妻为核心并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这类家庭是指除父母和子女外还有男方或女方的父母组成的家庭。

3、扩大家庭。除主干家话成员之外,还有其他成员参加的家庭,一般都是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4、不完全家庭。主要是指那些夫妻关系残缺的家庭。

家庭的功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生物功能。即家庭具有繁衍后代,满足夫妻双方性欲和提供食宿,保证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等的生物功能;

2、经济功能。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的经济实体,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3、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4、抚养功能。家庭是一个内部支持系统,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抚养的义务。

健康家庭应具备的特质(简答)

1、处处以家庭为第一优先,对家庭有自我认同感;

2、夫妻关系稳定,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生活和睦,家庭的中坚能够控制并平衡家庭的权利;

3、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强烈的共同参与家庭生活的兴趣,并将参与家庭生活当成一种需要而非责任;

4、家庭成员互相接纳、尊重、赞美与感激;

5、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模式;

6、健康家庭是一个“压力-有效家庭”。

维护健康家庭的基本原则(简答)

1、在认知上:

A、要有维护家庭健康的意愿。

B、要了解家庭生活须不断成长且必须成长,成长是终身的,为提高家庭生活品质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C、对自己的家庭要有认同感。

2、在态度上:

A、处处以家为第一优先。

B、尊重彼此间的个别差异,并能无条件地彼此互相接纳。

C、家庭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3、在行动上:

A、建立并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友系统、朋友及社区资源,甚或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协助家庭生活的成长。

B、寻找保持自我成长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方法。

C、时时不断检视自己的家庭品质。

D、善于沟通。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