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笔记 动机与行为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57 编辑整理:新疆自考网 【字体: 【学历咨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概念

    什么是动机呢?当人们口渴的时候,就会去寻找水,找水的行为背后就是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入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如好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学习,但友谊行为背后的交往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例如,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生理的需求产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急迫,需要立即获得满足。

2.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的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去做。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例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些孩子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并不十分在意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有些孩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动机的不同,导致了行为目标的差异性。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们便会想方设法采取某种行为以寻求满足,消除不平衡状态。当一个人渴了的时候,体内便会出现一系列与渴有关的生理不平衡状态,在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驱使下,这个人会四处寻找解渴的东西。此时,内在的生理需求成了他寻求解渴物品这一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除了有机体内部的需要外,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在一般情况下,诱因作为一种外在剌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如口渴的人急于寻求一个解渴的水源,有水源的地方便作为一个诱因存在,引导着口渴的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如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可能会使一个本来并不饿的人产生尝一口的想法。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剌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三、动机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的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相应的动机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各种活动的动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动机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这些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生理性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的生理性动机水平便趋于下降。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们曾用动物做一实验来验证不同驱力的相对强度。实验者设计了一种障碍箱,把有动机的老鼠和假定的动机物用电栅分开,老鼠必须忍受一定强度的电击才能通过栅栏以获取食物、水、性或子嗣。结果表明,母老鼠忍受的痛苦最多,越过栅栏的次数最多,这就是母性动机最强有力的证据。在人类的身上,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很少见,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如上述生理性动机中的母性动机,一方面它是天生遗传的一种动机,另一方面也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在人类社会中,养育子女被认为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母性动机已不再是纯粹的本能的动机了。

2.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成长动机等。社会性动机是人的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但却有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如交往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倍觉孤独,并有可能进一步出现心理障碍。另外,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社会性动机也会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如成就动机要到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如有些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欢或称赞而学习。如果没有奖励,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不足,即学习动机减弱甚至消失。但在儿童动机发展的早期阶段,外在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往往是先有外在动机,以后内在动机才逐渐发展起来。

2.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了解到学习对自己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了。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例如,一学生原本对学习充满兴趣,但他父母为督促他学习,不断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奖励多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可能就转向获取父母的奖赏,学习动机由内在动机变为外在动机。一旦这种外在奖励减少,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
    人的行为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在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在众多动机中,有人把提升自己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获得赞赏、满足兴趣、成绩优异作为学习的主导动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主导动机也会变化,如在竞赛前期,会把获得优异成绩作为主导动机,而提升自己可能转化为次要动机。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见图7.1)。

图7.1 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新疆自考-便捷服务

心理学学习笔记 动机与行为

编辑:新疆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7:57  阅读(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概念

    什么是动机呢?当人们口渴的时候,就会去寻找水,找水的行为背后就是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入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如好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学习,但友谊行为背后的交往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例如,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生理的需求产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急迫,需要立即获得满足。

2.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的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去做。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例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些孩子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并不十分在意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有些孩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动机的不同,导致了行为目标的差异性。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们便会想方设法采取某种行为以寻求满足,消除不平衡状态。当一个人渴了的时候,体内便会出现一系列与渴有关的生理不平衡状态,在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驱使下,这个人会四处寻找解渴的东西。此时,内在的生理需求成了他寻求解渴物品这一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除了有机体内部的需要外,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在一般情况下,诱因作为一种外在剌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如口渴的人急于寻求一个解渴的水源,有水源的地方便作为一个诱因存在,引导着口渴的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如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可能会使一个本来并不饿的人产生尝一口的想法。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剌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三、动机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的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相应的动机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各种活动的动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动机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这些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生理性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的生理性动机水平便趋于下降。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们曾用动物做一实验来验证不同驱力的相对强度。实验者设计了一种障碍箱,把有动机的老鼠和假定的动机物用电栅分开,老鼠必须忍受一定强度的电击才能通过栅栏以获取食物、水、性或子嗣。结果表明,母老鼠忍受的痛苦最多,越过栅栏的次数最多,这就是母性动机最强有力的证据。在人类的身上,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很少见,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如上述生理性动机中的母性动机,一方面它是天生遗传的一种动机,另一方面也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在人类社会中,养育子女被认为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母性动机已不再是纯粹的本能的动机了。

2.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成长动机等。社会性动机是人的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但却有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如交往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倍觉孤独,并有可能进一步出现心理障碍。另外,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社会性动机也会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如成就动机要到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如有些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欢或称赞而学习。如果没有奖励,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不足,即学习动机减弱甚至消失。但在儿童动机发展的早期阶段,外在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往往是先有外在动机,以后内在动机才逐渐发展起来。

2.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了解到学习对自己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了。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例如,一学生原本对学习充满兴趣,但他父母为督促他学习,不断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奖励多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可能就转向获取父母的奖赏,学习动机由内在动机变为外在动机。一旦这种外在奖励减少,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
    人的行为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在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在众多动机中,有人把提升自己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获得赞赏、满足兴趣、成绩优异作为学习的主导动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主导动机也会变化,如在竞赛前期,会把获得优异成绩作为主导动机,而提升自己可能转化为次要动机。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见图7.1)。

图7.1 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