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笔记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56 编辑整理:新疆自考网 【字体: 【学历咨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但是,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速度却是不同的,有时会像惊涛骇浪一样奔腾汹涌,而有时则会像涓涓溪流静静地流淌。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心理现象有时非常微妙,复杂多变又不易直接观察。传统的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前者包含上述三个含义,研究上述三个方面心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而后者则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般来说,心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常常被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传统的心理发展观点认为,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是个体的形成阶段,成年期是稳定阶段,老年期是衰老和死亡的阶段。然而,实际上心理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尽管在18世纪就有人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心理毕生发展的观点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并重视。毕生发展的观点主要是:(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例如,人进人老年以后,言语能力往往继续加强,而身体的灵活性却减退了。但是,对那些在不断学习和提高的人来说,当言语和操作结合起来时,在其一生行为变化中仍然呈普遍增强的趋势。(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14就表示了传统的发展观与新的毕生发展观的差别。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划分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应该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第二,在划分心理年龄阶段时,既应该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由此,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规定为,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因此,目前一般的划分如表11.1所示。

图11.1 关于发展的实质的不同观点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发生一些有限制的变化。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主要年龄特征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通常都要根据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安排,依据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来引导儿童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相邻的年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开始和结束,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年龄阶段中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除此之外,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具有个别特征,也就是个别差异。

表11.1 毕生发展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和特征

序号 名称 年龄段 主导活动和基本特征曲
1 产前期 受孕-出生 生理的发展
2 乳儿期 出生-1岁 生理的发展、适应环境、习得简单的反射
3 婴幼儿期 1-3岁 动作技巧、言语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
4 儿童前期 3-6岁 自我意识、性别认同感的发展、力量增加、创造力发展
5 儿童后期 6-12岁 运动技能的发展、具体思维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
6 青少年期 12-18岁 生理的高速发展、生殖成熟、抽象思维的发,展、人格独立的发展、建立两性关系
7 成年早期 18-45岁 职业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认知能力处于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扮演父母的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
8 中年期 45-65岁 生理机能出现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能力下降、对自我进行重新评价
9 老年期 65岁以上 生理机能衰退、认知技能衰退、反应力减退、享受家庭生活、承担丧失亲人的痛苦、退休、重新适应生活


    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错过这些时期,再从事同样的学习,效果就会差一些。由于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问题目前还正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深入地探索儿童究竟在多大时开始从事哪种学习活动最为有效,比如应该几岁开始学习外语,几岁开始进行正规化的书面语言的学习等等。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儿童错过了某一年龄阶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抓住关键年龄及时进行早期教育,也仍然要考虑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决不能过分夸大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小视窗

动物的印刻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

图11.2 动物的印刻

三、影晌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的讨论中,历来就有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内在的先天的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传统的结构主义就非常强调遗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就说过:"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事实上,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比如,一个生来就是色盲的孩子,就不可能辨别颜色,更不可能成为画家;一个无脑儿也不可能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而产生思维能力。同样,一个生物系统生来就健全的孩子,但是从小没有与人类社会的正常接触和交往,他就不可能学会人类的基本社会技能,也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正常的人类心理。

小视窗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在印度米德那波尔地区的一个狼洞里,有两个"狼孩"被发现了。人们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人们把这两个狼孩救出来之后,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一个狼孩不幸死亡,另一个在四年之后(大约七八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可见,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关于不同血缘关系亲属间的智力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最高,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关,再其次是祖孙之间、叔侄之间、亲戚之间的相关。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关最低。另一项研究发现,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个体之间,具有较高相关的智商,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智商相关要更高,而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间的智商也要比共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的智商要高。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了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作用。

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家经常采用一些有别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和群体序列研究法。以下分别做简要说明。

(一)横断研究法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被称作一个"群体"。例如,在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初中三年级学生和高中一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的学校行为、学校态度、人际关系状况等进行测查和比较。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11.3。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研究较大的样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较大量的数据资料,避免过多耗资,省时、省力,因而很受欢迎,很多发展心理学家都喜欢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横断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系统连续性,不同群体的被试各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当我们通过横断研究发现中年人比年轻人对待困难任务的态度更坚韧时,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年人都比年轻人更能够吃苦,而是要考虑中年人成长于一个更为艰苦的时代,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而年轻人的成长时代更为幸福。

图11.3 横断研究设计图解

(二)纵向研究法

    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例如,研究者采用纵向研究法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进行研究,就要选取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测查,然后对其进行定期的跟踪观察,研究者可以每隔半年对其观察一次或两次,一直跟踪到被试上了高中以后。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11.4。纵向研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里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所以,它能够较为系统地、详细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有利于揭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与时间因素的对应关系。但纵向研究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由于纵向研究的时间较长,随着研究的进行,被试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流失,所以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意义;第二,在纵向研究中,需要对被试反复进行测查,这可能会影响到被试的正常发展,影响到被试的情绪和态度,因而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第三,纵向研究的时间长,有时还会经历社会的变迁,因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变量会不断增多,给研究带来困难;第四,纵向研究通常耗资较大,需要研究者极大的投入。

图11.4 纵向研究设计图解

(三)群体序列研究法

    群体序列研究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目前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11.5。例如,我们要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采用群体序列研究法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在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被试中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对其学校适应行为进行测查,发现某些规律。然后,再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群体进行3至4年的跟踪研究,考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其学校适应行为的变化规律。

图11.5 群体序列研究图解

    从图11.5中可以看出,群体序列研究设计既可以在短期内了解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个体的学校适应行为的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随年龄或年级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还可以探讨社会环境、历史因素的影响作用。我国发展心理学家现在已经广泛在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和设计,他们习惯于将其称作"聚合交叉研究法"。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新疆自考-便捷服务

心理学学习笔记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编辑:新疆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7:56  阅读(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但是,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速度却是不同的,有时会像惊涛骇浪一样奔腾汹涌,而有时则会像涓涓溪流静静地流淌。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心理现象有时非常微妙,复杂多变又不易直接观察。传统的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前者包含上述三个含义,研究上述三个方面心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而后者则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般来说,心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常常被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传统的心理发展观点认为,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是个体的形成阶段,成年期是稳定阶段,老年期是衰老和死亡的阶段。然而,实际上心理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尽管在18世纪就有人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心理毕生发展的观点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并重视。毕生发展的观点主要是:(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例如,人进人老年以后,言语能力往往继续加强,而身体的灵活性却减退了。但是,对那些在不断学习和提高的人来说,当言语和操作结合起来时,在其一生行为变化中仍然呈普遍增强的趋势。(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14就表示了传统的发展观与新的毕生发展观的差别。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划分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应该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第二,在划分心理年龄阶段时,既应该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由此,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规定为,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因此,目前一般的划分如表11.1所示。

图11.1 关于发展的实质的不同观点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发生一些有限制的变化。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主要年龄特征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通常都要根据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安排,依据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来引导儿童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相邻的年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开始和结束,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年龄阶段中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除此之外,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具有个别特征,也就是个别差异。

表11.1 毕生发展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和特征

序号 名称 年龄段 主导活动和基本特征曲
1 产前期 受孕-出生 生理的发展
2 乳儿期 出生-1岁 生理的发展、适应环境、习得简单的反射
3 婴幼儿期 1-3岁 动作技巧、言语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
4 儿童前期 3-6岁 自我意识、性别认同感的发展、力量增加、创造力发展
5 儿童后期 6-12岁 运动技能的发展、具体思维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
6 青少年期 12-18岁 生理的高速发展、生殖成熟、抽象思维的发,展、人格独立的发展、建立两性关系
7 成年早期 18-45岁 职业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认知能力处于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扮演父母的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
8 中年期 45-65岁 生理机能出现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能力下降、对自我进行重新评价
9 老年期 65岁以上 生理机能衰退、认知技能衰退、反应力减退、享受家庭生活、承担丧失亲人的痛苦、退休、重新适应生活


    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错过这些时期,再从事同样的学习,效果就会差一些。由于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问题目前还正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深入地探索儿童究竟在多大时开始从事哪种学习活动最为有效,比如应该几岁开始学习外语,几岁开始进行正规化的书面语言的学习等等。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儿童错过了某一年龄阶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抓住关键年龄及时进行早期教育,也仍然要考虑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决不能过分夸大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小视窗

动物的印刻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

图11.2 动物的印刻

三、影晌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的讨论中,历来就有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内在的先天的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传统的结构主义就非常强调遗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就说过:"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事实上,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比如,一个生来就是色盲的孩子,就不可能辨别颜色,更不可能成为画家;一个无脑儿也不可能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而产生思维能力。同样,一个生物系统生来就健全的孩子,但是从小没有与人类社会的正常接触和交往,他就不可能学会人类的基本社会技能,也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正常的人类心理。

小视窗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在印度米德那波尔地区的一个狼洞里,有两个"狼孩"被发现了。人们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人们把这两个狼孩救出来之后,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一个狼孩不幸死亡,另一个在四年之后(大约七八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可见,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关于不同血缘关系亲属间的智力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最高,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关,再其次是祖孙之间、叔侄之间、亲戚之间的相关。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关最低。另一项研究发现,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个体之间,具有较高相关的智商,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智商相关要更高,而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间的智商也要比共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的智商要高。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了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作用。

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家经常采用一些有别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和群体序列研究法。以下分别做简要说明。

(一)横断研究法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被称作一个"群体"。例如,在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初中三年级学生和高中一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的学校行为、学校态度、人际关系状况等进行测查和比较。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11.3。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研究较大的样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较大量的数据资料,避免过多耗资,省时、省力,因而很受欢迎,很多发展心理学家都喜欢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横断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系统连续性,不同群体的被试各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当我们通过横断研究发现中年人比年轻人对待困难任务的态度更坚韧时,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年人都比年轻人更能够吃苦,而是要考虑中年人成长于一个更为艰苦的时代,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而年轻人的成长时代更为幸福。

图11.3 横断研究设计图解

(二)纵向研究法

    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例如,研究者采用纵向研究法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进行研究,就要选取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测查,然后对其进行定期的跟踪观察,研究者可以每隔半年对其观察一次或两次,一直跟踪到被试上了高中以后。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11.4。纵向研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里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所以,它能够较为系统地、详细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有利于揭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与时间因素的对应关系。但纵向研究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由于纵向研究的时间较长,随着研究的进行,被试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流失,所以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意义;第二,在纵向研究中,需要对被试反复进行测查,这可能会影响到被试的正常发展,影响到被试的情绪和态度,因而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第三,纵向研究的时间长,有时还会经历社会的变迁,因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变量会不断增多,给研究带来困难;第四,纵向研究通常耗资较大,需要研究者极大的投入。

图11.4 纵向研究设计图解

(三)群体序列研究法

    群体序列研究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目前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11.5。例如,我们要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采用群体序列研究法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在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被试中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对其学校适应行为进行测查,发现某些规律。然后,再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群体进行3至4年的跟踪研究,考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其学校适应行为的变化规律。

图11.5 群体序列研究图解

    从图11.5中可以看出,群体序列研究设计既可以在短期内了解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个体的学校适应行为的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随年龄或年级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还可以探讨社会环境、历史因素的影响作用。我国发展心理学家现在已经广泛在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和设计,他们习惯于将其称作"聚合交叉研究法"。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