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四章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25 编辑整理:新疆自考网 【字体: 【学历咨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道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1)接近原则(2)相似原则(3)闭锁原则(4)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5)知识结构

  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是从变化分析的角度来提出他的归因模式的。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把人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1)知觉者本人的特点(2)知觉对象的特点(3)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研究重点是人们在成功时和在失败时存在的不同归因倾向。

[1]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新疆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四章

编辑:新疆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7:25  阅读(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道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1)接近原则(2)相似原则(3)闭锁原则(4)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5)知识结构

  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是从变化分析的角度来提出他的归因模式的。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把人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1)知觉者本人的特点(2)知觉对象的特点(3)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研究重点是人们在成功时和在失败时存在的不同归因倾向。

[1]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