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资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5:54 编辑整理:新疆自考网 【字体: 【学历咨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P.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与科学性。P.9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P.11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P.11~P.12

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P.12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P.12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P.13

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P.14

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其次,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P.17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便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章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P.26

商品的特点:商品首先应是对人有用处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品;同时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并且这种劳动产品是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的;最后商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实现。P.27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P.28~P.30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P.31

使用价值的特点:(1)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2)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3)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5)使用价值同时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P.31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P.34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P.35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P.36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P.3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3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P.39~P.4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两种表现: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的私事;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P.4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P.40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P.41~P.45

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P.42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P.47

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P.48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P.49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和买两个过程,打破了商品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导致买和卖有可能相互脱节,从而使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P.50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P.52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是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形式。P.57

市场经济是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P.58

竞争机制包括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和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P.61

二、简答题:

△1、简述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相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因而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可能由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决定。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2、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同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4、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个别价值少于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多耗费的劳动就得不到补偿,得不到社会承认,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就可能亏本或破产。

5、简述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区别二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6、简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为什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携带等自然属性,因而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货币形式就逐渐转到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贵金属身上。货币的起源和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8、简述货币的本质。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特殊商品,它们都有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则是货币,即专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它是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又进一步加深和发展了。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9、简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4)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的量必须是可以计量的。为了计量货币自身的量,在技术上就需要确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作为标准。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

10、简述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1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价格固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供求关系。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2、简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3、简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4、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1)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2)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一、选择题:

货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63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P.6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P.6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P67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P.67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P.67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关系。P.70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P.71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P.73

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企业的工人创造的。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P.76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首先,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劳动力的买卖和其他商品的买卖一样,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商品,人们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至于买卖的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一般人不会深究的。其次,工资的支付方式,也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再次,工资的现实运动,仿佛“证明”着工资是同工人劳动量相交换的。最后,从工人和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也都容易把工资误解为劳动的价格。P.78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P.78

要进一步分析工资数量变化的规律,需要引入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这两个概念。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P.80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1、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2、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P.80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P.83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P.83

马克思指出,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P.8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是由下述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购置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外在动力)P.84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P.85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P.87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3、人口的绝对量,乃至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P.88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P.89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P.89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贫困的积累。P.90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诸如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有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等。P.93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本总公式。

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但是,这两个公式不仅在形式上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和目的上都有本质的差别。在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资本家之所以将货币投入流通过程,是因为这个过程会给他带来货币的增加额。这样,就应当对资本总公式作一下修正,即G—W—G’。这里,G’= G+△G,而△G是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G—W—G’这一公式不仅仅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对其他形式的资本也都适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或简化。

2、简述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4、简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为了弄清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出来的,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而这两重过程是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一点,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6、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两个因素。资本家与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最终决定工作日的长度。

△7、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8、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9、简述工资的本质。

(1)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结果。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 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0、简述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2)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其次,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应该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首先,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其次,不仅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结底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再次,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1)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不过是他上一次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资本家什么都不曾拿出来。(2)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把它补偿起来,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1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

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由于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

13、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之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依*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长是受制约的;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单个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大资本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结果,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为采用先进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获得巨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加快了资本积累和积聚。

14、简述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资本的原始积累,也是通过各种强盗行径进行的,如用武力征服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暴力的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的结果。“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四章

一、选择题

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P.99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即是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但二者又有不同: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P.101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n=U(年)/u(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P.102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又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与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时间。P.102~P.103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P104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P106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1、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固定资本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越慢。2、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P.107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1、二者所表示的涵义不同。2、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P.108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而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P.109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P109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的商品资本即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P.109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要考察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P.110

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P.111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二部类。P.11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m)=Ⅱc,I(c+v+m)=Ic+Ⅱc,Ⅱ(c+v+m)=I(v+m)+Ⅱ(v+m) 。P11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I(v+m)> Ⅱc,Ⅱ(c+ m-m/x)> I(v+m/x)。P.11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 (v+△v+m/x) =Ⅱ(c+△c),I (c+v+m)=I (c+△c) +Ⅱ(c+△c),Ⅱ(c+v+m)=I(v+△v+m/x)+Ⅱ(v+△v+m/x)。P.117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P.1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P.119

二、简答题

△1、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资本首先执行着货币的职能,它的购买行为正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经过生产阶段,资本的形式由生产要素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生产资本的职能也就是在生产出新的产品的同时,要生产出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处于销售阶段的商品,不仅是一般商品,而且也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2、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已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3、简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又是继起性的结果。“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4、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物质要素要全部地参加多次生产过程。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对象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它的价值也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和劳动对象一样,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的。

5、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1)两种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2)两种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两种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6、简述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为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7、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因为加快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来说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实际一年中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多。年剩余价值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M(年剩余价值量)=m’·v·n(流动资本的周转次数)。(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

第五章

一、选择题

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P.12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差别: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是每个资本家所唯一关心和最大限度追求的东西。P.129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2、利润率的高低,还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3、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影响利润率的高低。4、不变资本的节约也会影响利润率。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利润率。P.129

△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别,从而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P.134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P.139

二、简答题

1、简述生产成本。

c+v那一部分相当于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变成w=k(生产成本)+m。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生产成本这一范畴还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

△2、简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资本的产物,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即转化成了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便模糊不清了。因为(1)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作全部资本的产物。(2)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

△3、简述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转移,包括两种形式:(1)把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入利润率高的部门,即原有资本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流动;(2)把新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这样就使商品原有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在竞争过程中通过资本转移而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4、简述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商品以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就是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5、简述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别。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有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所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生产价格,只是由于剩余价值按照资本量的大小在各部门平均分配而形成的,即由于利润率转化成了平均利润率。(2)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虽然与决定价值变动的因素不同,但最终是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6、简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和超额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1)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的;(2)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1)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它只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2)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尽管如此,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3)从全社会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由于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的,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一、选择题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P.141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P.142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需要具备的条件是:1、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独立业务,它不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2、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产业资本循环中的W’-G’,就转化为商业资本独立循环的G-W’-G’。P.142

商业资本的作用: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5、商业资本的存在还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P.143

流通领域中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根本不能产生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P.144

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P.145

商业资本家的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厂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P.145

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P.146

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使商品的价值增加,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这部分费用得到补偿,并给商业资本家带来相应的利润。P.146

纯粹流通费用从价值上得到的补偿,就是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P.147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职能资本往往会有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P.148

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P.149

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P.149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P.149

职能资本家在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能获得平均利润,它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出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P.149

利息既体现着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P.150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P.151

银行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P.152

银行利润是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所构成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P.152

股份公司的作用: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3、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P.153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典型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的经营权相分离,又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P.157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其主要特征是:1、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的经济关系。2、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P.158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P.159

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P.159

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实行集约化经营。P.163

二、简述题

1、简述利息率。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的高低的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浮动的。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影响:(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高低。(2)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利息率实际上只能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2、简述股票价格。

股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3、简述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取决于农业中的平均生产条件,而总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表现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简述绝对地租。

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叫做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得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第七章

一、选择题

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P.169

20世纪上半叶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P.170

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因为: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P.174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1、竞争的目的不同。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P.17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P.17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使、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P.179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P.182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P.182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货币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二、简答题

1、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当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垄断。起先,银行只是一个简单的借贷中介人,由于大垄断企业与大银行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金融关系,银行还因此掌握了企业的往来账目和经营情况,能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垄断的银行资本已从过去时代的普通借贷中介人,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万能的垄断者。在这种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它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的融合包括日益紧密、相对固定银企关系的形成,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乃至银企之间人事上的相互融合。金融寡头就是掌握了金融资本,能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主要是指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可以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是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

2、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1)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3、简述财政政策。

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从财政收入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财政支出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介入越来越多,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的。

4、简述货币政策。

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金融信贷业务的发达,更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因此,货币金融政策一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无偿向社会收取贡赋的财政不同,货币金融借贷关系是有借有还,且要还本付息的,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主要是因为:(1)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的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国家可以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就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经济计划化这样的综合性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够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这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解,从而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垄断对生产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垄断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财力,主要来自税收。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

第八章

一、选择题

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就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来说,1、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2、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从资本输出的可能性来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被卷入世界市场;市场上有充足和低价的劳动力供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所建设。再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交通通讯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P.194

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上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P.195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通过贷款及其附带条件实现的。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P.195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是:1、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资本输出往往并非平等互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贷款条件,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掠夺和剥削资本输入国人民,使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而且会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和畸形发展,形成对资本输出国在资金、技术上的依赖,甚至在政治上从属于输出国,成为其附庸。P.196

大量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1、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人民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食利国。这又是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2、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地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P.196

二战后,资本流向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P.196

战后以来,发生了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日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国际化的程度极大提高;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和跨国公司兴起;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P.200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的国际化也同时在发展。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P.201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P.201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P.201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地加快了。其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P.202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P.202

二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P.20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三大支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P.205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举行会谈的方式实现的。P.206

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欧洲联盟。P.206

二、简答题

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经济调节,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其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第九章

一、选择题

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趋势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和排除其停滞的一面。垄断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出现停滞趋势。P.218

二、简答题

简述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迅速发展的趋势?

1、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进行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延缓,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4、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一、选择题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会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因为: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制度。P.231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以下诸方面原因决定的: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P.237

~P241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前,应首先进行社会扣除,共包括六大部分:1、用来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部分。2、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3、用来应付不测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这三部分可总称为社会生产基金。4、社会管理费用。5、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开办学校、医院、疗养院等。6、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这三部分可统称之为社会消费基金。P.248

马克思论述了按劳分配的过程和形式,劳动者从社会领得一种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中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平等权利,但这种平等权利还是一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所谓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1、每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劳动多少便不同,而社会默认这种不同的天赋,从而默认不同劳动者的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每个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同。有的子女多,有的子女少。即使同等的劳动收入,实际生活水平也会有差别。P.249

二、简答题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而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个人消费品。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新疆自考-便捷服务

2004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资

编辑:新疆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5:54  阅读(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P.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与科学性。P.9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P.11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P.11~P.12

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P.12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P.12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P.13

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P.14

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其次,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P.17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便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章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P.26

商品的特点:商品首先应是对人有用处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品;同时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并且这种劳动产品是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的;最后商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实现。P.27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P.28~P.30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P.31

使用价值的特点:(1)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2)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3)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5)使用价值同时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P.31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P.34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P.35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P.36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P.3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3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P.39~P.4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两种表现: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的私事;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P.4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P.40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P.41~P.45

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P.42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P.47

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P.48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P.49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和买两个过程,打破了商品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导致买和卖有可能相互脱节,从而使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P.50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P.52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是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形式。P.57

市场经济是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P.58

竞争机制包括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和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P.61

二、简答题:

△1、简述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相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因而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可能由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决定。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2、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同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4、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个别价值少于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多耗费的劳动就得不到补偿,得不到社会承认,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就可能亏本或破产。

5、简述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区别二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6、简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为什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携带等自然属性,因而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货币形式就逐渐转到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贵金属身上。货币的起源和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8、简述货币的本质。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特殊商品,它们都有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则是货币,即专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它是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又进一步加深和发展了。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9、简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4)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的量必须是可以计量的。为了计量货币自身的量,在技术上就需要确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作为标准。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

10、简述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1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价格固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供求关系。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2、简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3、简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4、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1)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2)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一、选择题:

货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63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P.6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P.6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P67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P.67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P.67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关系。P.70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P.71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P.73

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企业的工人创造的。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P.76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首先,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劳动力的买卖和其他商品的买卖一样,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商品,人们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至于买卖的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一般人不会深究的。其次,工资的支付方式,也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再次,工资的现实运动,仿佛“证明”着工资是同工人劳动量相交换的。最后,从工人和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也都容易把工资误解为劳动的价格。P.78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P.78

要进一步分析工资数量变化的规律,需要引入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这两个概念。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P.80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1、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2、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P.80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P.83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P.83

马克思指出,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P.8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是由下述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购置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外在动力)P.84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P.85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P.87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3、人口的绝对量,乃至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P.88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P.89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P.89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贫困的积累。P.90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诸如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有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等。P.93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本总公式。

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但是,这两个公式不仅在形式上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和目的上都有本质的差别。在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资本家之所以将货币投入流通过程,是因为这个过程会给他带来货币的增加额。这样,就应当对资本总公式作一下修正,即G—W—G’。这里,G’= G+△G,而△G是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G—W—G’这一公式不仅仅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对其他形式的资本也都适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或简化。

2、简述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4、简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为了弄清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出来的,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而这两重过程是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一点,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6、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两个因素。资本家与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最终决定工作日的长度。

△7、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8、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9、简述工资的本质。

(1)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结果。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 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0、简述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2)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其次,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应该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首先,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其次,不仅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结底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再次,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1)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不过是他上一次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资本家什么都不曾拿出来。(2)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把它补偿起来,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1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

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由于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

13、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之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依*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长是受制约的;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单个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大资本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结果,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为采用先进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获得巨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加快了资本积累和积聚。

14、简述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资本的原始积累,也是通过各种强盗行径进行的,如用武力征服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暴力的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的结果。“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四章

一、选择题

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P.99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即是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但二者又有不同: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P.101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n=U(年)/u(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P.102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又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与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时间。P.102~P.103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P104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P106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1、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固定资本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越慢。2、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P.107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1、二者所表示的涵义不同。2、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P.108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而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P.109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P109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的商品资本即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P.109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要考察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P.110

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P.111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二部类。P.11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m)=Ⅱc,I(c+v+m)=Ic+Ⅱc,Ⅱ(c+v+m)=I(v+m)+Ⅱ(v+m) 。P11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I(v+m)> Ⅱc,Ⅱ(c+ m-m/x)> I(v+m/x)。P.11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 (v+△v+m/x) =Ⅱ(c+△c),I (c+v+m)=I (c+△c) +Ⅱ(c+△c),Ⅱ(c+v+m)=I(v+△v+m/x)+Ⅱ(v+△v+m/x)。P.117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P.1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P.119

二、简答题

△1、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资本首先执行着货币的职能,它的购买行为正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经过生产阶段,资本的形式由生产要素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生产资本的职能也就是在生产出新的产品的同时,要生产出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处于销售阶段的商品,不仅是一般商品,而且也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2、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已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3、简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又是继起性的结果。“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4、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物质要素要全部地参加多次生产过程。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对象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它的价值也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和劳动对象一样,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的。

5、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1)两种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2)两种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两种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6、简述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为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7、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因为加快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来说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实际一年中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多。年剩余价值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M(年剩余价值量)=m’·v·n(流动资本的周转次数)。(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

第五章

一、选择题

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P.12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差别: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是每个资本家所唯一关心和最大限度追求的东西。P.129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2、利润率的高低,还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3、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影响利润率的高低。4、不变资本的节约也会影响利润率。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利润率。P.129

△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着差别,从而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P.134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P.139

二、简答题

1、简述生产成本。

c+v那一部分相当于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变成w=k(生产成本)+m。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生产成本这一范畴还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

△2、简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资本的产物,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即转化成了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便模糊不清了。因为(1)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作全部资本的产物。(2)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

△3、简述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转移,包括两种形式:(1)把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入利润率高的部门,即原有资本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流动;(2)把新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这样就使商品原有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在竞争过程中通过资本转移而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4、简述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商品以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就是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5、简述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别。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有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所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生产价格,只是由于剩余价值按照资本量的大小在各部门平均分配而形成的,即由于利润率转化成了平均利润率。(2)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虽然与决定价值变动的因素不同,但最终是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6、简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和超额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1)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的;(2)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1)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它只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2)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尽管如此,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3)从全社会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由于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的,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一、选择题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P.141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P.142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需要具备的条件是:1、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独立业务,它不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2、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产业资本循环中的W’-G’,就转化为商业资本独立循环的G-W’-G’。P.142

商业资本的作用: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5、商业资本的存在还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P.143

流通领域中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根本不能产生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P.144

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P.145

商业资本家的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厂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P.145

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P.146

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使商品的价值增加,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这部分费用得到补偿,并给商业资本家带来相应的利润。P.146

纯粹流通费用从价值上得到的补偿,就是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P.147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职能资本往往会有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P.148

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P.149

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P.149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P.149

职能资本家在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能获得平均利润,它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出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P.149

利息既体现着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P.150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P.151

银行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P.152

银行利润是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所构成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P.152

股份公司的作用: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3、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P.153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典型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的经营权相分离,又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P.157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其主要特征是:1、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的经济关系。2、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P.158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P.159

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P.159

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实行集约化经营。P.163

二、简述题

1、简述利息率。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的高低的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浮动的。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影响:(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高低。(2)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利息率实际上只能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2、简述股票价格。

股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3、简述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取决于农业中的平均生产条件,而总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表现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简述绝对地租。

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叫做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得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第七章

一、选择题

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P.169

20世纪上半叶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P.170

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因为: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P.174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1、竞争的目的不同。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P.17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P.17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使、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P.179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P.182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P.182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货币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二、简答题

1、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当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垄断。起先,银行只是一个简单的借贷中介人,由于大垄断企业与大银行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金融关系,银行还因此掌握了企业的往来账目和经营情况,能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垄断的银行资本已从过去时代的普通借贷中介人,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万能的垄断者。在这种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它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的融合包括日益紧密、相对固定银企关系的形成,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乃至银企之间人事上的相互融合。金融寡头就是掌握了金融资本,能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主要是指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可以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是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

2、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1)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3、简述财政政策。

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从财政收入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财政支出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介入越来越多,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的。

4、简述货币政策。

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金融信贷业务的发达,更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因此,货币金融政策一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无偿向社会收取贡赋的财政不同,货币金融借贷关系是有借有还,且要还本付息的,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主要是因为:(1)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的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国家可以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就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经济计划化这样的综合性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够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这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解,从而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垄断对生产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垄断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财力,主要来自税收。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

第八章

一、选择题

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就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来说,1、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2、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从资本输出的可能性来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被卷入世界市场;市场上有充足和低价的劳动力供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所建设。再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交通通讯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P.194

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上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P.195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通过贷款及其附带条件实现的。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P.195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是:1、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资本输出往往并非平等互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贷款条件,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掠夺和剥削资本输入国人民,使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而且会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和畸形发展,形成对资本输出国在资金、技术上的依赖,甚至在政治上从属于输出国,成为其附庸。P.196

大量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1、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人民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食利国。这又是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2、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地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P.196

二战后,资本流向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P.196

战后以来,发生了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日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国际化的程度极大提高;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和跨国公司兴起;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P.200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的国际化也同时在发展。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P.201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P.201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P.201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地加快了。其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P.202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P.202

二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P.20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三大支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P.205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举行会谈的方式实现的。P.206

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欧洲联盟。P.206

二、简答题

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经济调节,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其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第九章

一、选择题

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趋势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和排除其停滞的一面。垄断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出现停滞趋势。P.218

二、简答题

简述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迅速发展的趋势?

1、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进行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延缓,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4、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一、选择题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会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因为: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制度。P.231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以下诸方面原因决定的: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P.237

~P241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前,应首先进行社会扣除,共包括六大部分:1、用来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部分。2、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3、用来应付不测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这三部分可总称为社会生产基金。4、社会管理费用。5、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开办学校、医院、疗养院等。6、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这三部分可统称之为社会消费基金。P.248

马克思论述了按劳分配的过程和形式,劳动者从社会领得一种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中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平等权利,但这种平等权利还是一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所谓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1、每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劳动多少便不同,而社会默认这种不同的天赋,从而默认不同劳动者的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每个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同。有的子女多,有的子女少。即使同等的劳动收入,实际生活水平也会有差别。P.249

二、简答题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而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个人消费品。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