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银行信贷管理学》章节试题汇总(中)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三章 银行非存款资金管理
1、银行非存款资金的概念、类型?
答:银行的非存款资金,也称非存款性借入资金。非存款性负债,是指银行除了存款以外的其它各种借入资金。
类型:1)短期借入资金:同业拆借、回购、向中央银行借款、转贴现和转抵押、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2)中长期借入资金:金融债券
2、.银行借入非存款资金的意义?
答:1)可以提高银行的资金营运和管理效率
2)可以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并加强银行与外部的联系和往来。
3)有利于满足银行业务经营的各种需要
3、同业拆借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答:同业拆借产生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1913年,美国通过的“联邦储备法”的规定,所有接受存款的商业银行,必须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并将其作为不生息的支付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准备金不足,会受到严厉制裁。而由于清算业务活动和日常收付数额的变化,总会出现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多余,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存款准备金多余的银行需要把多余部分运用,以获得利息收入,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又必须设法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缺口,否则就会因延缴或少缴准备金而受到央行的经济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多余和不足的银行,在客观上需要互相调剂。这就形成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
特点:1)同业性与批发性。2)短期性与主动性 。3)市场化和高效率 。4)交易的无担保性 。5)不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4、回购协议的基本特点?
答:期限长短不一;交易对象多为政府债券;风险较小,利率稍低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交易金额一般较大。
5、银行利用政府债券进行回购业务的意义?
答:1)可以增进政府债券的流动性,有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
2)有利于满足证券持有者以较低成本融进短期资金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6、向中央银行借款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答: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或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
2)各种获得资金渠道的比较;
3)银行资金运用的用途与方向;
7、试述银行短期借入资金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要点?
答:(一)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经营策略
银行在经营短期非存款资金时,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 根据时机,选择适宜的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数量与来源渠道;
(2) 对短期非存款资金进行一定的规模控制;
(3) 确定合理的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结构;
(二)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管理要点
由于短期非存款资金与银行存款相比,在流动性需求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因此,银行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管理与银行存款的管理是不同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把握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期限和金额,有计划的把各类短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金额分散化,减少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
(2)尽量将短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金额与存款的增长规律相协调,并将短期借款控制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通过各种办法将短期借款的对象和金额分散化,力求形成一部分银行可以长期占用的借款余额。
(4)正确掌握短期借款到期的时机和金额,以便能够事先筹集资金,满足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流动性需要。
10、金融债券筹资方式的特点?(与传统筹资方式的异同)
答:以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筹措中长期资金,是现代商业银行通行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与传统的筹资方式比较起来,有其自身的特点
1筹资的目的不同。吸收存款使银行扩大了信贷资金来源总量,而发行金融债券则大多数是为解决银行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
2筹资的机制不同。吸收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经常性工作,一般是没有限额规定的,而金融债券的发行则大多是集中的,有限额的。另外,银行存款属于买方市场,是银行的“被动型负债”;而发行金融债券的主动权则掌握在其发行者手中,从这一点上说,金融债券属于卖方市场,是银行的“主动性负债”。
3筹资的效率不同。由于金融债券的利率一般会高于同期的存款利率,因此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强,筹资效率较高。
4资金的稳定性不同。金融债券由明确的偿还期,到期之前一般不能提前还本付息,因此资金的稳定程度较高;而存款的期限是有弹性的,资金的稳定程度相对来说要低一些。
5资金的流动性不同。银行存款一般不能转让,使信用关系固定在银行与存款人之间;而金融债券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流通,因而流动性较强。
11. 金融债券筹资方式的局限性?
答:1)发行金融债券的数量、利率、期限等,会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严格限制,银行筹资的自主性不强
2)除利率外,金融债券还要承担相应的发行费用,其筹资成本较高。因此,银行发行金融债券融资能力会受到银行成本负担能力的制约。
3)金融债券的流动性状况受到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以及市场运行状况的制约。
12. 金融债券筹资方式的功能
答:1)使银行突破了原有存贷关系的束缚。
2)金融债券具有高利率和流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客户具有较强吸引力,可以提高银行筹资的速度和数量。
3)将发行金融债券作为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可以使银行根据资金运用在期限上保持对称,从而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推陈出新“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 银行贷款一般管理
1、简述贷款安全性原则的概念。坚持安全性原则的意义和提高贷款安全性的途径?
答:安全性原则的概念: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要避免信贷资金遭受风险和造成损失。
坚持安全性原则的意义:
1) 贯彻贷款的安全性原则,有利于银行减少资产损失,增强预期收益的可靠性。
2) 贯彻贷款的安全性原则,有利于银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 贯彻贷款的安全性原则,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的稳定。
提高贷款安全性的途径:1)加强贷款的资信调查;2)落实贷款的担保条件3)把好贷款审批关4)加强贷款检查
5)强化对有问题贷款的管理。
2、简述流动性原则的概念、坚持流动性原则的意义和提高贷款流动性的途径?
答:流动性原则的概念: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包括负债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合理的成本随时举借新债,以满足资金需求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转换为现金的能力。
坚持流动性原则的意义:
1)坚持流动性原则的意义;
2)满足借款客户的贷款需要;
提高贷款流动性的途径:
1)正确选择贷款的投向;
2)优化贷款期限结构;
3)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4)加强贷款质量管理,保证到期足额收回贷款。
3、简述效益性原则的概念、坚持效益性原则的意义和提高贷款效益性的途径?
答:效益性原则的概念:广义的贷款效益包括贷款的社会效益、借款人的效益、贷款银行的自身效益三个层次,这里所说的贷款效益主要是指贷款银行的自身效益。所谓贷款银行的自身效益,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而获取利息收入、增加银行利润的能力。
坚持效益性原则的意义:1)充实资本 2)扩大经营规模 3)增强信誉 4)提高竞争能力
提高贷款效益性的途径:
1)从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实现利息收入的最大化;
2)努力降低信贷业务经营成本;
3)优化贷款投向;
4)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如何使贷款“三性”原则协调一致?
答:(一)三项原则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这三项原则是统一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共同保证银行贷款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其中安全性是关键,贷款的盈利性要以贷款的安全为前提,只有保证贷款的安全,才能获得盈利,而要保证贷款的安全完整,贷款必须获得盈利,因为只有盈利才是银行补偿贷款风险损失的资金来源;流动性是条件,只有保证贷款的按期回收,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才能巩固银行信誉,扩大银行存贷款业务,进而才能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效益性是目标,银行之所以要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包括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三项原则的协调
银行贷款的三项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性加大了银行信贷管理的难度,而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又为银行协调这些矛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协调的准则是在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贷款的效益性,这不仅不会影响贷款的效益,反而会使贷款的盈利增加更多,也更持久。
协调贷款的“三性”原则,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经营环境,有所侧重地加以协调。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金来源充足,贷款需求旺盛,保证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并不十分紧迫,而应侧重于提高贷款的盈利水平;反之,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则应侧重于保持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提高贷款的效益性则应放在次要位置。在中央银行银根放松时,可以更多的考虑贷款的效益性;反之在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时,则应更多地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从自身业务经营状况出发,在短期贷款过多的情况下,要调整原有的贷款结构,侧重于增强贷款的效益性;反之,在长期贷款过多、风险过大的情况下则要更多的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总之,要通过不同的经营环境,不同经营条件下侧重点的不同选择,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动态平衡。
5、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谈谈如何制定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也即是制定贷款政策的依据和内容)?
答:贷款政策是银行为指导贷款决策而制定的规则和程序。正确制定和执行贷款政策,对规范、约束银行的贷款行为,贯彻贷款的基本原则,实施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提高贷款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一) 制定贷款政策的依据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在制定该行贷款政策时,一般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1)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2)银行的资本金状况
3)银行的负债结构及其稳定性
4)服务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周期
5)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
6)商业银行竞争的发展战略和内控原则
(二)银行贷款政策的内容
因银行的规模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在贷款政策上也就存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大多数银行的贷款政策都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贷款的经营方针及经营目标
2)贷款的发展战略
3)贷款的法律法规
4)贷款的规模
5)贷款结构
6)贷款工作规程与权限划分
7)贷款抵押与担保
8)贷款定价
6、简述决定银行贷款用途的因素?
答:1)银行信贷资金的可供能力
2)国家对信贷杠杆的利用程度。
3)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4)企业业务经营的性质
第五章 银行贷款管理制度
一、 贷款授权制度体系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一)贷款授权主体与贷款授权对象
1、 贷款授权主体;2、贷款授权对象
(二)贷款授权范围
1、全部授权; 2、部分授权
(三)贷款授权方式
1、授权书授权;2、总行发文授权
(四)贷款批准权限的确定与调整
1、科学设置贷款批准权限;2、贷款批准权限的确定和调整由贷款授权主体负责;3、贷款批准权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五)贷款转授权与再转授权
1、贷款转授权;2、贷款再转授权
(六)贷款授权管理
二、 制定贷款授权方案应主要考虑的几个内容?
答:(一)确定贷款受权人名单
1、 总行相关直属部门的第一负责人;2、管辖分行的第一负责人
(二)贷款批准权限种类的设置
(三)贷款批准权限水平的确定
(四)贷款受权分行管理等级的确定
(五)贷款授权有效期的规定
三、 论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实行统一授信制度的必要性?
答:统一授信是指银行作为一个整体,集中统一地识别、管理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统一地向客户提供具体授信支持,并集中管理、控制具体授信业务风险。
在银行内部,由于授信的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彼此的信息也很少沟通,这就形成了各部门分头向客户授信,分散管理信用风险的局面。由于银行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经营领域的不断发展,银行在管理客户信用风险方面的难度越来越大。虽然有现代计算机手段的辅助,但由于银行内部没有一个部门全面掌握、管理客户信用风险,各部门各自为政,造成了对同一客户授信失控的情况不断发生,一些客户恶意骗取银行授信屡获成功。这无疑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由此带来的损失甚至危及到了银行的生存。
同时,这种分别授信的机制也给客户带来了很多不便。同一银行的各部门重复评估客户,要求客户提供重复的资料和信息,反复要求客户提供保证和抵押(质押),“肢解”客户的大楼(如结算部门、信贷部门、信用卡部门分别以某个楼层作抵押),这些不正常的情况使得客户怨声载道,给银行的信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统一授信,在审贷分离的原则下,“审”和“贷”(指广义的授信,包含各种授信形式)分别由一个部门来完成。统一授信是现代银行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 简述统一授信的原则?
答:1、授信主体的统一;2、授信形式的统一;3、授信币种的统一;4、授信对象的统一
五、 简述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答: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是指银行将某一企业集团若干独立企业法人作为一个整体,评价、管理、监控其信用风险。
1、 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是银行有效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的需要
2、 实行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也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六、 试述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责任制的意义?(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的必要性)
答:贷款管理责任制,就是在贷款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建立的责任制度体系,形成相互制约、责权分明的合理机制,从而促进信贷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贷款管理责任制实质上是银行在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进行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是银行关于贷款管理方面的一种内控制度。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
(一) 有利于强化权责对等的原则,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贷款管理责任制以制度的形式来保证这种权力和责任的统一,通过一系列的规程、制度来约束信贷人员的经营活动,从而激发、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好、用好信贷资金。
(二) 有利于优化信贷资产,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实行贷款责任制是提高银行信贷工作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手段和措施,它从制度上规范了信贷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可以达到管理和约束的目的。
(三) 有利于提高信贷人员执行金融宏观政策的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变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在调节国民经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充分、积极、有效地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可以提高信贷人员执行金融宏观政策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 简述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的原则?
答: 1、贯彻一级法人思想;2、坚持权责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审贷分离和集体审批原则
八、 简述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的内容?
答: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是指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各级行长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
行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行长是贷款管理的责任人,即贷款的安全由行长负责,保证信贷资产安全是行长的主要职责;2、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即行长对授权范围内的贷款的安全全权负责;3、行长授权的主管人员应当对行长负责。
九、 贷款审批责任制包括哪些及其概念和意义?
答:(一)审贷分离制
它是指授信业务的审批主体与发放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
实行审贷分离制的意义是:1、实行调查评估、审批、发放各环节的相分离,可以做到环环相扣、责任分明,达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目的,从程序上保证贷款审批、发放和管理的科学性。
2、实行审贷分离,可以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贷款进行分析和评价。
3、实行审贷分离,有利于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克服感性认识的片面性,使决策人员更理性地作出决策。
(二)贷款分级审批制
贷款分级审批制是指贷款人根据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上级审批。
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贷款投放的经济效益,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银行各级机构的优势,适应同业竞争的需要;
2、有利于实现贷款工作责、权、利的统一,调动基层行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增加基层行的竞争能力;
3、有利于增强分、支行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努力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经营水平;
4、有利于灵活地开展信贷业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集体审批制
十、 简述贷款第一责任人制的意义和目的?
答:1、有利于增强各级信贷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各级信贷员坚持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信贷工作,从而有力的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2、有利于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
十一、 贷款第一责任人制与行长负责制的关系?
答:贷款第一责任人制是指对某笔贷款业务失误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认定,而贷款管理中的行长负责制是指行长应对本行的整体信贷工作负总责,包括贷款原则的确定、投向的选择、制度的完善、贷款管理思路的确定等。两者层次不同,范围不同。
对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而言,第一责任人制和行长负责制缺一不可,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不能只强调其一、不能因为坚持行长负责制就不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也不能只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而免除行长的责任。同时,贷款第一责任人制与行长负责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和根本保证。
十二、 简述建立离职审机制的目的?
答:1、准确评价离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水平。
2、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
3、改进信贷管理
4、建立离职审计制,有利于防止在任领导的短期行为,有利于防止贷款管理人员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银行的谨慎、稳健经营,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利益和稳定发展。
十三、 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1、组织保证,加强领导;
2、确定清收任务,加强考核
3、抓重点清收行
4、抓重点清收户
5、加强信贷管理
十四、 试述逃废银行债务的方式和特征,以及如何加强对银行债权的管理?
(一) 逃废银行债务的方式:
1、 分立重组 2、对外投资 3、强行租赁 4、擅自处理抵押财产
(二)逃废银行债务的特征:
1、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范围广、程度深。
2、逃废债务现象危害极大。
3、政府行为严重,个别地方政府参与企业逃废债务,逃废债务行为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默许,这类不正当的政府行为危害性极大。
(三)银行加强债权管理的对策
1、大力宣传逃废银行债务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2、加强资产保全队伍建设。
3、银行要转变观念,主动帮助企业合理减轻财务负担。
4、采取信贷制裁措施。
5、运用法律手段。
6、积极向上级行反映。
本文标签:新疆自考经济类2019年自考《银行信贷管理学》章节试题汇总(中)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xinjiangzikao.com)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