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犯罪学(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上)

发布日期:2019-07-29 09:30:31 编辑整理:新疆自考网 【字体: 【学历咨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 B )

A.规范性科学 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

C.理论性科学 D.形式性科学

2.在分析犯罪原因时,龙勃罗梭认为气候( A )

A.会影响犯罪 B.不会影响犯罪

C.决定犯罪的产生 D.仅对犯罪的数量有影响

3.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 )

A.犯罪的社会预防 B.犯罪的心理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5.加罗法洛赞成“天生犯罪人论”,提出了( B )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自然犯罪的概念

C.同心圆说 D.犯罪饱和法则

6.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B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费尔巴哈学说的核心 D.萨瑟兰学说的核心

7.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B )

A.犯罪率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明数

8.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D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犯罪人的因素 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

9.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C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D )

A.横向比较分析 B.纵向比较分析

C.描述性分析 D.解释性分析

11.在犯罪数量统计方面,犯罪学常用的指标是( A )

A.发案数 B.立案数

C.判决数 D.犯罪明数与犯罪暗数之和

12.在我国的犯罪数量统计中,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 D )

A.45% B.65%

C.75% D.90%

13.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 C )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4.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 B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1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A )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1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 )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犯罪现象为中心,与一切犯罪现象都发生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D )

A.犯罪情境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具体原因 D.犯罪根源

18.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C )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

19.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之间( C )

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 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D.没有任何关系

20.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 B )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

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21.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D )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22.世界各国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B )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风险率 D.被害死亡率

23.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是( B )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24.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 A )

A.暴露理论 B.幸福A计算理论

C.社会控制论 D.社会防卫论

25.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C )

A.状态性被害人 B.流动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 )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时间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空间

27.在犯罪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方法是( D )

A.特尔菲法 B.对比类推法

C.相关推断法 D.比例推断法

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D )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C )

A.首要环节 B.积极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重要措施

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D )

A.预防重新犯罪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D.抑制犯罪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BE )

A.康德 B.贝卡利亚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E.边沁

32.犯罪现象的属性有( ABDE )

A.政治性 B.历史性

C.恒长性 D.社会性

E.文化性

33.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 ABCD )

A.犯罪发生的根源 B.犯罪发生的条件

C.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 D.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产生的原因

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

34.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是( AB )

A.互相对立的 B.互相依存的

C.互相包容的 D.互相认同的

E.互为主从的

35.影响个体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ABCDE )

A.不良的认识观念 B.畸形的需要

C.不良的动机倾向 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

E.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的起伏律: 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 的发展变化。37.犯罪组织形式: 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38.犯罪原因等级: 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 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

39.职业型被害人: 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害人。

40.因果分析预测法: 是从分析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揭示预测目标与 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来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

41.疏导性预防: 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 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进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 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社会学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体现。

(1)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

(2)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②社会原因被视为犯罪的主要原因; ③ 犯罪的社会预防成为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

43.简述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间的关系。

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犯罪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性;犯罪 行为是外在的活动表现。 (2)犯罪动机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行为 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现,是犯罪动机实践的承担者。

44.简述差异交往论。

(1)差异交往论亦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 (2)这种观点认 为,人的犯罪行为,包括方法、动机、冲动、态度和合理化解释的特定倾向等,是在交往 的互动中习得的。 (3)这种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种群体中, 群体成员频繁接触,其中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在互动中学到,这种接触是不同接触, 故称为差异交往。

45.简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1)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 (2)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 根本性措施。 (3)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情境犯罪预防理论。

(1)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形式,建立一种特定 46、 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2)情境犯罪 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其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 (3)情境 犯罪预防的关键是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决断,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 目的。 (4)通过采取情境犯罪预防的各种措施,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①增大犯罪的 代价;②增加犯罪的风险;③减少犯罪的收益。

47.试论述人格障碍的特征及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1)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状态的人格畸

(2)人格障碍的特征是:①自童年或少年期开始,人格偏离后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②心里紊乱不定,但无智能缺陷;③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易盲动;⑤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措施等都难以矫正。

(3)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人格障碍的人,易发生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偶然性,较少预谋,手法不隐蔽,动机目的短浅,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造成对自己的不利和伤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 B )

A.犯罪统计学 B.犯罪社会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生态学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惩罚罪犯 B.预防犯罪

C.矫正罪犯 D.分析罪因

3.指导我国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实用主义哲学

C.经验主义哲学 D.功利主义哲学

4.在欧洲犯罪研究史中未能形成系统的犯罪研究理论和较完整的犯罪学科体系的历史阶段是( A )

A.18世纪以前的封建神学时期 B.18世纪中叶的古典犯罪学时期

C.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 D.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犯罪学时期

5.功利主义的犯罪原因理论,也称“幸福计算”理论的是( B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康德学说的核心 D.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6.在古希腊学者的眼中,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 B )

A.原罪的表现 B.恶性的表现

C.无知的表现 D.无礼的表现

7.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让被试进行规定的角色扮演,并观察其互动活动,以分析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被称为( A )

A.模拟实验法 B.现场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回归实验法

8.典型调查区别于个案调查的特点之一是( B )

A.强调配额 B.强调推论

C.强调分类 D.强调观察

9.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中心及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发案多的犯罪类型是( D )

A.性犯罪 B.经济犯罪

C.暴力犯罪 D.财产犯罪

10.在下列犯罪的诸属性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的是( B )

A.阶级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政治性

11.在各国的犯罪统计中,侵犯人身犯罪的多发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犯罪高峰的主要因素是( D )

A.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 B.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不佳

C.犯罪控制的弱化 D.敌对势力的破坏

13.中共中央《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即“严打”决定)针对的是( D )

A.建国初期的犯罪形势 B.“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犯罪形势

C.“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形势 D.改革开放初期的犯罪形势

14.下列诸项中,属于财产犯罪人特有的道德观内容的是( D )

A.为朋友两肋插刀 B.不自由勿宁死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唯利是图

15.将犯罪人划分为报复型犯罪人、贪利型犯罪人、淫欲型犯罪人、游戏型犯罪人的依据是( B )

A.社会学标准 B.心理学标准

C.人类学标准 D.生物学标准

16.犯罪学的核心内容是( C )

A.犯罪行为 B.犯罪现象

C.犯罪原因 D.犯罪对策

17.犯罪学认为,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 B )

A.第一位原因 B.第二位原因

C.第三位原因 D.第四位原因

18.下列诸项中,不属于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条件的是( C )

A.有杀伤力的工具 B.被害人的疏忽大意

C.犯罪人的贪欲 D.无监控的车站码头

19.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宏观社会环境范围的是( A )

A.学校环境 B.市场经济环境

C.司法环境 D.阶级斗争环境

20.下列诸项中,易发生扒窃案的场所是( B )

A.公寓的卧室 B.集贸市场

C.办公室 D.学校教室

21.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均为( C )

A.生理的需要 B.物质的需要

C.精神的需要 D.繁衍的需要

22.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女性犯罪中多见的犯罪类型是( B )

A.扒窃 B.抢劫

C.投毒 D.伪证

23.遭受了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可能又会受到侵害,这种侵害及过程被称为( B )

A.初次被害 B.再次被害

C.重复被害 D.多次被害

24.犯罪预测的特点包括现实性、主导性和( D )

A.逻辑性 B.前瞻性

C.结构性 D.结果可变性

25.将犯罪预测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的依据是( A )

A.预测的空间范围 B.预测的时间范围

C.预测的手段 D.预测的内容

26.狭义的犯罪预防专指( 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全面预防

27.通过加强特种物品和危险物品管理抑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方法属( C )

A.保护性预防 B.疏导性预防

C.堵塞性预防 D.控制性预防

28.古典犯罪学派主张( D )

A.通过心理疏导预防犯罪 B.通过隔离潜在犯罪人预防犯罪

C.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预防犯罪 D.通过刑罚预防犯罪

29.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的倡导者是( B )

A.加罗法洛 B.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

C.萨瑟兰 D.史蒂文·拉布

30.在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 B )

A.政治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经济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包括( ABD )

A.访谈法 B.问卷法

C.现场调查法 D.文献法

E.实验法

32.下列诸项中,关于我国犯罪现象表述正确的有( BC )

A.1981年,党中央做出了《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即“严打”决定

B.1956—1965年是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发案率低,群众安全感高

C.20世纪90年代以来,侵犯财产犯罪是我国最主要的犯罪类型

D.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黑社会犯罪问题突出

E.卖淫、嫖娼、吸毒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33.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BCDE )

A.根据体格性格分型说,肥胖型人犯诈骗罪的较多,而犯暴力罪的较少

B.英国犯罪学家格林和美国犯罪学家胡顿继承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C.根据性染色体畸变说,XYY染色体结构的人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D.龙勃罗梭认为,天生犯罪人是隔代遗传导致的

E.测量是犯罪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34.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写道:“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的暴行,刑罚应当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的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这段话包含的刑罚的原则和理论有( ABCDE )

A.罪刑相适应 B.罪刑法定

C.刑罚人道化 D.刑罚的公开性

E.刑罚的及时性

35.下列关于社会解组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BDE )

A.它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成果

B.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犯罪问题

C.它是对文化冲突导致犯罪现象的一种解释

D.它揭示了不同社会生态区域的犯罪现象不同的规律

E.它开启了用社会生态学理论研究犯罪的先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l8分)

36.菲利:菲力是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和犯罪学家,也是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著名的“犯罪三原因论”和犯罪饱和法则,对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7.文献法:也称历史法,是指通关过查阅档案、书籍、报刊、文件、统计等既成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38.犯罪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一般分为绝对暗数和相对暗数。

39.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等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逐步扩散的现象。

40.特尔菲法:是指以匿名方式轮番咨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一种经验判断方法。

41.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发挥各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又发犯罪的因素,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自然犯罪的概念及其提出的意义。

犯罪是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提出来的。加罗法洛认为凡是违反了同情和正直这两种道德情操的行为就是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超越时空的概念,有利于刑法的统一或指定国际法。

43.简述犯罪人的文化特征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人的文化水平对其是否犯罪没有直接影响,但对其实施何种犯罪和选择什么手段犯罪,却有着直接影响。犯罪人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文化素质高的人多实施智能犯罪,而文化素质低的人多实施传统犯罪。一种是收不良文化影响的人,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易实施多种犯罪行为。

44.简述刑罚的个别化理论。

刑罚的个别化理论是实证学派犯罪预防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只有针对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刑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作用。因此主张首先对犯罪人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犯罪人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刑罚的,也包括保安处分的,还包括其他社会性措施。

45.简述社区预防的具体措施。

1、发展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2、增进邻里亲和性,减少矛盾冲突。

3、指导友伴交往,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友伴关系

4、积极开展创业指导

5、对违法劣迹的青年进行特殊教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论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人犯罪行为特征不同。

2犯罪的高峰年龄

47.运用日常活动理论解释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日趋增长的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A )

A.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D )

A.汉斯•冯•亨蒂 B.施奈德 C.艾连•伯修 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

A.社会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C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A )

A.呈正相关关系 B.无关系 C.有一定关系 D.呈负相关关系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B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C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D )

A.既然被害人 B.潜在被害人 C.复合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A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B.谁主管谁负责

C.属地管理 D.系统实施

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罪中和罪后预防

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D )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B )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 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 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

15.被尊为犯罪学鼻祖的是(A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费尔巴哈

16.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B )

A.消长律 B.犯罪饱和律 C.辐射律 D.起伏律

17.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C )

A.犯罪率 B.发案率 C.犯罪数量 D.定罪率

18.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B )

A.犯罪原因 B.犯罪条件 C.犯罪根据 D.犯罪的相关因素

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A )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 B.生活提供出路 C.生产提供条件

D.安全提供保障

20.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B )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自然犯罪概念 C.天生犯罪人论 D.犯罪饱和律

21.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C )

A.性别 B.犯罪类型 C.再犯的可能性 D.文化程度

22.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 )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男性犯罪的成因 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2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C )

A.直接关系的因素 B.排他关系原因素

C.间接关系的因素 D.必然关系的因素

24.自身已经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被称为(A )

A.潜在性被害人 B.疏忽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5.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类推法、因果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和(C )

A.回归法 B.临床诊断法 C.专家评估法 D.问卷法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B )

A.相关定量法 B.特尔菲法 C.时序分析法 D.线性外推法

2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D )

A.犯罪机会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动机

28.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被称作(A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29.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D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C)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ABD )

A.法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物学 E.经济学

32.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AC )

A.烟毒灾害 B.暴力犯罪 C.卖淫嫖娼 D.青少年犯罪 E.女性犯罪

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ACDE )

A.犯罪预防 B.打击犯罪 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D.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 E.犯罪人的改造

34.家庭的功能有(ABCDE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社会保障功能

D.教育功能 E.精神生活功能

35.专家评估法的主要特点有(BCD )

A.连续性 B.匿名性 C.反馈性 D.统计性 E.准确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37.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8.犯罪预防:是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止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9.犯罪预测: 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40.犯罪消长律: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犯罪的升降取决于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抑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彼此消长。

41.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行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生理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对他们的犯罪倾向和犯罪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2)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犯罪的类型和方法上存在诸多区别。

43.简述季节与犯罪的关系.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同犯罪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2)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对犯罪类型的影响;(3)季节对犯罪类型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中介因素来完成的。

44.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

(1)犯罪数量大幅度增长,社会损失严重。(2)侵财犯罪突出。(3)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4)流动人口犯罪突出,群体性犯罪增多,犯罪呈低龄化趋势。(5)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45.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 (1)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2)是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5)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 (1)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②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2)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①完整家庭因结构合理,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控制力较强,可减少诱发犯罪的条件;②不完整家庭因结构性的缺陷,功能受到破坏,控制力减弱,容易产生犯罪;③良好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思想品德健康,能遵纪守法,对犯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④病态家庭引发犯罪的因素较多,极易引发犯罪。 47.试论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2)犯罪预防的重要性:①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②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③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3)犯罪预防的可行性:①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哲学依据;②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④预防犯罪的实践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⑥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C  )

A.倡导主文化

B.克服社会弊端

C.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B   )

A.搭建自行车棚

B.开展就业指导

C.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D  )

A.转处

B.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刑罚预防

D.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C  )

A.最终目标

B.战略目标

C.阶段性目标

D.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C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A   )

A.犯罪预防

B.犯罪控制

C.打击犯罪

D.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D )

A.先行关系

B.后行关系

C.逆相关关系

D.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D )

A.被害人的亲属

B.犯罪人的邻居

C.公安人员

D.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B )

A.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D  )

A.孤独型被害人

B.挫折型被害人

C.职业型被害人

D.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D  )

A.初犯年龄

B.累犯年龄

C.差别年龄

D.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C )

A.犯罪心理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C  )

A.生理病变

B.生理异常

C.犯罪动机

D.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B  )

A.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犯罪心理学观点

D.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A  )

A.1983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

16.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这是犯罪的(B   )

A.消长律

B.起伏律

C.辐射律

D.自组织律

17.犯罪人犯罪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B  )

A.儿童时期

B.青少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18.犯罪研究表明,影响犯罪人年龄之区域性差别的主要因素是(B   )

A.经济发展水平

B.人口结构

C.地域文化

D.政治环境

19.导致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之一是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 C  )

A.适用

B.限制

C.泛化

D.遵循

20.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上(A)

A.限制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B.保障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C.诱发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D.刺激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21.犯罪研究应坚持的基本观念是唯物观、辩证观和(  C )

A.和谐观

B.阶级观

C.系统观

D.人生观

22.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其反应的研究方法是(  C )

A.模拟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心理实验法

23.犯罪动力的本质是犯罪的推力和引力与犯罪的控制力、阻力的( C  )

A.合力

B.助力

C.差力

D.压力

24.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是( A  )

A.直接犯罪原因

B.间接犯罪原因

C.犯罪的社会根源

D.犯罪的文化根源

25.德国学者李斯特提出了犯罪原因的( B  )

A.一元论

B.二元论

C.三元论

D.多元论

26.下列人物中提出犯罪根源于私有制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 B  )

A.柏拉图

B.托马斯·莫尔

C.奥古斯丁

D.孟德斯鸠

27.犯罪学中犯罪行为概念的外延( B  )

A.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小

B.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大

C.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相等

D.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规定完全不同

28.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 A  )

A.发现犯罪与其他现象的联系

B.发现犯罪现状与发展趋势

C.发现犯罪类型与规律

D.发现犯罪行为的轨迹与危害

29.犯罪调查中的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和( C  )

A.整群抽样

B.等距抽样

C.滚雪球抽样

D.分类抽样

30.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D  )

A.刑罚预防论

B.法律预防论

C.环境预防论

D.社会防卫论来源:考试大-自考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有关犯罪预防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CE  )

A.犯罪预防是针对犯罪原因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B.犯罪预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静态性的行为体系

C.犯罪预防的目的是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

D.狭义犯罪预防专指罪后预防

E.广义犯罪预防包括罪前、罪中和罪后预防

32.犯罪学最基本的范畴是( ABC  )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对策

D.刑事案件

E.刑事侦查

33.犯罪对策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 BDE  )

A.犯罪预测学

B.刑事政策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人的矫治与改造

E.监狱学

3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是( BCDE  )

A.未成年人犯罪多

B.成年人犯罪多

C.暴力性犯罪多

D.敌对分子多

E.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35.犯罪预测是科学测定未来可能发生的( ABCDE  )

A.犯罪状况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结构

E.犯罪变化趋势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现象 : 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 是一种多 变的社会现象,具有量与质的属性。

37.物防 : 是专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38.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9.滚雪球抽样: 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 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40.犯罪社会学派 : 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 探计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

41.拟制的犯罪人: 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是经法定程序成立或认可的,具有人格化特征, 也具有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是“复合型的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

43.从构成结构上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哪些类型?

无论在犯罪学中还是刑法学中,从构成结构上,犯罪人都可划分为实体犯罪 人、拟制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实体犯罪人即犯罪的自 然人,拟制的犯罪人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即犯 罪团伙、犯罪集团等犯罪组织。

44.为什么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之所以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因为: (1)犯罪 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由犯罪学的学科基础决定的。 ①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能完 全离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学的相关成果。 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犯罪的原因 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基础。 ③探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离不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 科的知识和成果。 (2)犯罪学的综合性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45.简述犯罪预防的可能性。

犯罪是可以认识和预防的,其理由如下:

(1)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 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2)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 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4)预防犯罪的实践 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5)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 可靠的制度保障。

(6)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犯罪现象的属性。(10分)

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属性: (1)历史性①犯 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不断演变。 (2)政治性。①从犯罪的法律规定看,在 阶级社会里, 任何关于犯罪的法律规定反映的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统治阶级的意志。②从犯罪的发展变化看,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犯罪 的规定,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3)社会性①犯罪的发生、发展是社会产物。② 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③从具体犯罪类型看, 多数犯罪行为往往直接侵害的是各个阶层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这些犯罪所危害 的是社会共同的安宁和利益。 (4)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 的犯罪观。

47.试论述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和理论。(12分)

龙勃罗梭是 19 世纪中后期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 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 (1)关于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及解剖等实证的研究方法。 (2)关于犯罪人分类: 将犯罪人分为五类。 (3)关于犯罪原因:“天生犯罪人”观点。具体包括:①遗传 因素影响犯罪;②社会因素影响犯罪;③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 (4)关于犯罪 对策:①社会防卫理论;②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③改革刑罚制度的建议;④ 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新疆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犯罪学(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上)

编辑:新疆自考网  时间:2019-07-29 09:30:31  阅读(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 B )

A.规范性科学 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

C.理论性科学 D.形式性科学

2.在分析犯罪原因时,龙勃罗梭认为气候( A )

A.会影响犯罪 B.不会影响犯罪

C.决定犯罪的产生 D.仅对犯罪的数量有影响

3.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 )

A.犯罪的社会预防 B.犯罪的心理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5.加罗法洛赞成“天生犯罪人论”,提出了( B )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自然犯罪的概念

C.同心圆说 D.犯罪饱和法则

6.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B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费尔巴哈学说的核心 D.萨瑟兰学说的核心

7.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B )

A.犯罪率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明数

8.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D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犯罪人的因素 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

9.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C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D )

A.横向比较分析 B.纵向比较分析

C.描述性分析 D.解释性分析

11.在犯罪数量统计方面,犯罪学常用的指标是( A )

A.发案数 B.立案数

C.判决数 D.犯罪明数与犯罪暗数之和

12.在我国的犯罪数量统计中,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 D )

A.45% B.65%

C.75% D.90%

13.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 C )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4.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 B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1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A )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1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 )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犯罪现象为中心,与一切犯罪现象都发生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D )

A.犯罪情境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具体原因 D.犯罪根源

18.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C )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

19.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之间( C )

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 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D.没有任何关系

20.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 B )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

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21.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D )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22.世界各国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B )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风险率 D.被害死亡率

23.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是( B )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24.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 A )

A.暴露理论 B.幸福A计算理论

C.社会控制论 D.社会防卫论

25.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C )

A.状态性被害人 B.流动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 )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时间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空间

27.在犯罪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方法是( D )

A.特尔菲法 B.对比类推法

C.相关推断法 D.比例推断法

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D )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C )

A.首要环节 B.积极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重要措施

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D )

A.预防重新犯罪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D.抑制犯罪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BE )

A.康德 B.贝卡利亚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E.边沁

32.犯罪现象的属性有( ABDE )

A.政治性 B.历史性

C.恒长性 D.社会性

E.文化性

33.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 ABCD )

A.犯罪发生的根源 B.犯罪发生的条件

C.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 D.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产生的原因

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

34.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是( AB )

A.互相对立的 B.互相依存的

C.互相包容的 D.互相认同的

E.互为主从的

35.影响个体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ABCDE )

A.不良的认识观念 B.畸形的需要

C.不良的动机倾向 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

E.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的起伏律: 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 的发展变化。37.犯罪组织形式: 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38.犯罪原因等级: 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 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

39.职业型被害人: 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害人。

40.因果分析预测法: 是从分析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揭示预测目标与 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来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

41.疏导性预防: 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 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进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 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社会学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体现。

(1)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

(2)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②社会原因被视为犯罪的主要原因; ③ 犯罪的社会预防成为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

43.简述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间的关系。

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犯罪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性;犯罪 行为是外在的活动表现。 (2)犯罪动机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行为 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现,是犯罪动机实践的承担者。

44.简述差异交往论。

(1)差异交往论亦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 (2)这种观点认 为,人的犯罪行为,包括方法、动机、冲动、态度和合理化解释的特定倾向等,是在交往 的互动中习得的。 (3)这种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种群体中, 群体成员频繁接触,其中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在互动中学到,这种接触是不同接触, 故称为差异交往。

45.简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1)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 (2)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 根本性措施。 (3)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情境犯罪预防理论。

(1)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形式,建立一种特定 46、 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2)情境犯罪 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其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 (3)情境 犯罪预防的关键是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决断,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 目的。 (4)通过采取情境犯罪预防的各种措施,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①增大犯罪的 代价;②增加犯罪的风险;③减少犯罪的收益。

47.试论述人格障碍的特征及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1)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状态的人格畸

(2)人格障碍的特征是:①自童年或少年期开始,人格偏离后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②心里紊乱不定,但无智能缺陷;③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易盲动;⑤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措施等都难以矫正。

(3)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人格障碍的人,易发生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偶然性,较少预谋,手法不隐蔽,动机目的短浅,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造成对自己的不利和伤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 B )

A.犯罪统计学 B.犯罪社会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生态学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惩罚罪犯 B.预防犯罪

C.矫正罪犯 D.分析罪因

3.指导我国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实用主义哲学

C.经验主义哲学 D.功利主义哲学

4.在欧洲犯罪研究史中未能形成系统的犯罪研究理论和较完整的犯罪学科体系的历史阶段是( A )

A.18世纪以前的封建神学时期 B.18世纪中叶的古典犯罪学时期

C.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 D.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犯罪学时期

5.功利主义的犯罪原因理论,也称“幸福计算”理论的是( B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康德学说的核心 D.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6.在古希腊学者的眼中,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 B )

A.原罪的表现 B.恶性的表现

C.无知的表现 D.无礼的表现

7.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让被试进行规定的角色扮演,并观察其互动活动,以分析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被称为( A )

A.模拟实验法 B.现场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回归实验法

8.典型调查区别于个案调查的特点之一是( B )

A.强调配额 B.强调推论

C.强调分类 D.强调观察

9.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中心及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发案多的犯罪类型是( D )

A.性犯罪 B.经济犯罪

C.暴力犯罪 D.财产犯罪

10.在下列犯罪的诸属性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的是( B )

A.阶级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政治性

11.在各国的犯罪统计中,侵犯人身犯罪的多发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犯罪高峰的主要因素是( D )

A.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 B.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不佳

C.犯罪控制的弱化 D.敌对势力的破坏

13.中共中央《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即“严打”决定)针对的是( D )

A.建国初期的犯罪形势 B.“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犯罪形势

C.“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形势 D.改革开放初期的犯罪形势

14.下列诸项中,属于财产犯罪人特有的道德观内容的是( D )

A.为朋友两肋插刀 B.不自由勿宁死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唯利是图

15.将犯罪人划分为报复型犯罪人、贪利型犯罪人、淫欲型犯罪人、游戏型犯罪人的依据是( B )

A.社会学标准 B.心理学标准

C.人类学标准 D.生物学标准

16.犯罪学的核心内容是( C )

A.犯罪行为 B.犯罪现象

C.犯罪原因 D.犯罪对策

17.犯罪学认为,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 B )

A.第一位原因 B.第二位原因

C.第三位原因 D.第四位原因

18.下列诸项中,不属于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条件的是( C )

A.有杀伤力的工具 B.被害人的疏忽大意

C.犯罪人的贪欲 D.无监控的车站码头

19.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宏观社会环境范围的是( A )

A.学校环境 B.市场经济环境

C.司法环境 D.阶级斗争环境

20.下列诸项中,易发生扒窃案的场所是( B )

A.公寓的卧室 B.集贸市场

C.办公室 D.学校教室

21.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均为( C )

A.生理的需要 B.物质的需要

C.精神的需要 D.繁衍的需要

22.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女性犯罪中多见的犯罪类型是( B )

A.扒窃 B.抢劫

C.投毒 D.伪证

23.遭受了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可能又会受到侵害,这种侵害及过程被称为( B )

A.初次被害 B.再次被害

C.重复被害 D.多次被害

24.犯罪预测的特点包括现实性、主导性和( D )

A.逻辑性 B.前瞻性

C.结构性 D.结果可变性

25.将犯罪预测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的依据是( A )

A.预测的空间范围 B.预测的时间范围

C.预测的手段 D.预测的内容

26.狭义的犯罪预防专指( 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全面预防

27.通过加强特种物品和危险物品管理抑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方法属( C )

A.保护性预防 B.疏导性预防

C.堵塞性预防 D.控制性预防

28.古典犯罪学派主张( D )

A.通过心理疏导预防犯罪 B.通过隔离潜在犯罪人预防犯罪

C.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预防犯罪 D.通过刑罚预防犯罪

29.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的倡导者是( B )

A.加罗法洛 B.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

C.萨瑟兰 D.史蒂文·拉布

30.在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 B )

A.政治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经济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包括( ABD )

A.访谈法 B.问卷法

C.现场调查法 D.文献法

E.实验法

32.下列诸项中,关于我国犯罪现象表述正确的有( BC )

A.1981年,党中央做出了《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即“严打”决定

B.1956—1965年是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发案率低,群众安全感高

C.20世纪90年代以来,侵犯财产犯罪是我国最主要的犯罪类型

D.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黑社会犯罪问题突出

E.卖淫、嫖娼、吸毒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33.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BCDE )

A.根据体格性格分型说,肥胖型人犯诈骗罪的较多,而犯暴力罪的较少

B.英国犯罪学家格林和美国犯罪学家胡顿继承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C.根据性染色体畸变说,XYY染色体结构的人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D.龙勃罗梭认为,天生犯罪人是隔代遗传导致的

E.测量是犯罪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34.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写道:“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的暴行,刑罚应当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的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这段话包含的刑罚的原则和理论有( ABCDE )

A.罪刑相适应 B.罪刑法定

C.刑罚人道化 D.刑罚的公开性

E.刑罚的及时性

35.下列关于社会解组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BDE )

A.它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成果

B.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犯罪问题

C.它是对文化冲突导致犯罪现象的一种解释

D.它揭示了不同社会生态区域的犯罪现象不同的规律

E.它开启了用社会生态学理论研究犯罪的先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l8分)

36.菲利:菲力是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和犯罪学家,也是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著名的“犯罪三原因论”和犯罪饱和法则,对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7.文献法:也称历史法,是指通关过查阅档案、书籍、报刊、文件、统计等既成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38.犯罪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一般分为绝对暗数和相对暗数。

39.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等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逐步扩散的现象。

40.特尔菲法:是指以匿名方式轮番咨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一种经验判断方法。

41.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发挥各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又发犯罪的因素,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自然犯罪的概念及其提出的意义。

犯罪是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提出来的。加罗法洛认为凡是违反了同情和正直这两种道德情操的行为就是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超越时空的概念,有利于刑法的统一或指定国际法。

43.简述犯罪人的文化特征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人的文化水平对其是否犯罪没有直接影响,但对其实施何种犯罪和选择什么手段犯罪,却有着直接影响。犯罪人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文化素质高的人多实施智能犯罪,而文化素质低的人多实施传统犯罪。一种是收不良文化影响的人,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易实施多种犯罪行为。

44.简述刑罚的个别化理论。

刑罚的个别化理论是实证学派犯罪预防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只有针对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刑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作用。因此主张首先对犯罪人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犯罪人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刑罚的,也包括保安处分的,还包括其他社会性措施。

45.简述社区预防的具体措施。

1、发展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2、增进邻里亲和性,减少矛盾冲突。

3、指导友伴交往,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友伴关系

4、积极开展创业指导

5、对违法劣迹的青年进行特殊教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论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人犯罪行为特征不同。

2犯罪的高峰年龄

47.运用日常活动理论解释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日趋增长的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A )

A.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D )

A.汉斯•冯•亨蒂 B.施奈德 C.艾连•伯修 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

A.社会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C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A )

A.呈正相关关系 B.无关系 C.有一定关系 D.呈负相关关系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B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C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D )

A.既然被害人 B.潜在被害人 C.复合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A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B.谁主管谁负责

C.属地管理 D.系统实施

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罪中和罪后预防

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D )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B )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 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 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

15.被尊为犯罪学鼻祖的是(A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费尔巴哈

16.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B )

A.消长律 B.犯罪饱和律 C.辐射律 D.起伏律

17.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C )

A.犯罪率 B.发案率 C.犯罪数量 D.定罪率

18.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B )

A.犯罪原因 B.犯罪条件 C.犯罪根据 D.犯罪的相关因素

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A )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 B.生活提供出路 C.生产提供条件

D.安全提供保障

20.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B )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自然犯罪概念 C.天生犯罪人论 D.犯罪饱和律

21.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C )

A.性别 B.犯罪类型 C.再犯的可能性 D.文化程度

22.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 )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男性犯罪的成因 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2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C )

A.直接关系的因素 B.排他关系原因素

C.间接关系的因素 D.必然关系的因素

24.自身已经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被称为(A )

A.潜在性被害人 B.疏忽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5.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类推法、因果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和(C )

A.回归法 B.临床诊断法 C.专家评估法 D.问卷法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B )

A.相关定量法 B.特尔菲法 C.时序分析法 D.线性外推法

2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D )

A.犯罪机会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动机

28.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被称作(A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29.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D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C)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ABD )

A.法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物学 E.经济学

32.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AC )

A.烟毒灾害 B.暴力犯罪 C.卖淫嫖娼 D.青少年犯罪 E.女性犯罪

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ACDE )

A.犯罪预防 B.打击犯罪 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D.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 E.犯罪人的改造

34.家庭的功能有(ABCDE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社会保障功能

D.教育功能 E.精神生活功能

35.专家评估法的主要特点有(BCD )

A.连续性 B.匿名性 C.反馈性 D.统计性 E.准确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37.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8.犯罪预防:是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止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9.犯罪预测: 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40.犯罪消长律: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犯罪的升降取决于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抑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彼此消长。

41.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行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生理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对他们的犯罪倾向和犯罪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2)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犯罪的类型和方法上存在诸多区别。

43.简述季节与犯罪的关系.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同犯罪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2)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对犯罪类型的影响;(3)季节对犯罪类型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中介因素来完成的。

44.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

(1)犯罪数量大幅度增长,社会损失严重。(2)侵财犯罪突出。(3)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4)流动人口犯罪突出,群体性犯罪增多,犯罪呈低龄化趋势。(5)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45.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 (1)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2)是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5)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 (1)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②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2)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①完整家庭因结构合理,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控制力较强,可减少诱发犯罪的条件;②不完整家庭因结构性的缺陷,功能受到破坏,控制力减弱,容易产生犯罪;③良好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思想品德健康,能遵纪守法,对犯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④病态家庭引发犯罪的因素较多,极易引发犯罪。 47.试论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2)犯罪预防的重要性:①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②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③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3)犯罪预防的可行性:①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哲学依据;②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④预防犯罪的实践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⑥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C  )

A.倡导主文化

B.克服社会弊端

C.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B   )

A.搭建自行车棚

B.开展就业指导

C.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D  )

A.转处

B.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刑罚预防

D.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C  )

A.最终目标

B.战略目标

C.阶段性目标

D.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C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A   )

A.犯罪预防

B.犯罪控制

C.打击犯罪

D.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D )

A.先行关系

B.后行关系

C.逆相关关系

D.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D )

A.被害人的亲属

B.犯罪人的邻居

C.公安人员

D.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B )

A.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D  )

A.孤独型被害人

B.挫折型被害人

C.职业型被害人

D.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D  )

A.初犯年龄

B.累犯年龄

C.差别年龄

D.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C )

A.犯罪心理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C  )

A.生理病变

B.生理异常

C.犯罪动机

D.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B  )

A.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犯罪心理学观点

D.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A  )

A.1983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

16.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这是犯罪的(B   )

A.消长律

B.起伏律

C.辐射律

D.自组织律

17.犯罪人犯罪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B  )

A.儿童时期

B.青少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18.犯罪研究表明,影响犯罪人年龄之区域性差别的主要因素是(B   )

A.经济发展水平

B.人口结构

C.地域文化

D.政治环境

19.导致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之一是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 C  )

A.适用

B.限制

C.泛化

D.遵循

20.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上(A)

A.限制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B.保障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C.诱发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D.刺激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21.犯罪研究应坚持的基本观念是唯物观、辩证观和(  C )

A.和谐观

B.阶级观

C.系统观

D.人生观

22.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其反应的研究方法是(  C )

A.模拟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心理实验法

23.犯罪动力的本质是犯罪的推力和引力与犯罪的控制力、阻力的( C  )

A.合力

B.助力

C.差力

D.压力

24.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是( A  )

A.直接犯罪原因

B.间接犯罪原因

C.犯罪的社会根源

D.犯罪的文化根源

25.德国学者李斯特提出了犯罪原因的( B  )

A.一元论

B.二元论

C.三元论

D.多元论

26.下列人物中提出犯罪根源于私有制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 B  )

A.柏拉图

B.托马斯·莫尔

C.奥古斯丁

D.孟德斯鸠

27.犯罪学中犯罪行为概念的外延( B  )

A.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小

B.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大

C.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相等

D.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规定完全不同

28.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 A  )

A.发现犯罪与其他现象的联系

B.发现犯罪现状与发展趋势

C.发现犯罪类型与规律

D.发现犯罪行为的轨迹与危害

29.犯罪调查中的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和( C  )

A.整群抽样

B.等距抽样

C.滚雪球抽样

D.分类抽样

30.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D  )

A.刑罚预防论

B.法律预防论

C.环境预防论

D.社会防卫论来源:考试大-自考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有关犯罪预防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CE  )

A.犯罪预防是针对犯罪原因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B.犯罪预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静态性的行为体系

C.犯罪预防的目的是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

D.狭义犯罪预防专指罪后预防

E.广义犯罪预防包括罪前、罪中和罪后预防

32.犯罪学最基本的范畴是( ABC  )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对策

D.刑事案件

E.刑事侦查

33.犯罪对策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 BDE  )

A.犯罪预测学

B.刑事政策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人的矫治与改造

E.监狱学

3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是( BCDE  )

A.未成年人犯罪多

B.成年人犯罪多

C.暴力性犯罪多

D.敌对分子多

E.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35.犯罪预测是科学测定未来可能发生的( ABCDE  )

A.犯罪状况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结构

E.犯罪变化趋势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现象 : 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 是一种多 变的社会现象,具有量与质的属性。

37.物防 : 是专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38.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9.滚雪球抽样: 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 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40.犯罪社会学派 : 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 探计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

41.拟制的犯罪人: 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是经法定程序成立或认可的,具有人格化特征, 也具有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是“复合型的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

43.从构成结构上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哪些类型?

无论在犯罪学中还是刑法学中,从构成结构上,犯罪人都可划分为实体犯罪 人、拟制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实体犯罪人即犯罪的自 然人,拟制的犯罪人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即犯 罪团伙、犯罪集团等犯罪组织。

44.为什么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之所以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因为: (1)犯罪 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由犯罪学的学科基础决定的。 ①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能完 全离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学的相关成果。 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犯罪的原因 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基础。 ③探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离不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 科的知识和成果。 (2)犯罪学的综合性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45.简述犯罪预防的可能性。

犯罪是可以认识和预防的,其理由如下:

(1)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 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2)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 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4)预防犯罪的实践 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5)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 可靠的制度保障。

(6)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犯罪现象的属性。(10分)

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属性: (1)历史性①犯 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不断演变。 (2)政治性。①从犯罪的法律规定看,在 阶级社会里, 任何关于犯罪的法律规定反映的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统治阶级的意志。②从犯罪的发展变化看,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犯罪 的规定,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3)社会性①犯罪的发生、发展是社会产物。② 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③从具体犯罪类型看, 多数犯罪行为往往直接侵害的是各个阶层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这些犯罪所危害 的是社会共同的安宁和利益。 (4)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 的犯罪观。

47.试论述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和理论。(12分)

龙勃罗梭是 19 世纪中后期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 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 (1)关于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及解剖等实证的研究方法。 (2)关于犯罪人分类: 将犯罪人分为五类。 (3)关于犯罪原因:“天生犯罪人”观点。具体包括:①遗传 因素影响犯罪;②社会因素影响犯罪;③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 (4)关于犯罪 对策:①社会防卫理论;②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③改革刑罚制度的建议;④ 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



关注新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