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点四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节选)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十七世纪)第一部第十一章。
1、塞万提斯(1547-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最重要作家,出生在马德里附近一个败落的小贵族家庭。少年时颠沛流离,成人后历经坎坷。从过军,当过俘虏,做过军需,还多次被捕入狱。诗体悲剧《被围困的奴曼西亚》就写于这一时期。1602 年,塞万提斯开始创作《堂吉诃德》。1605 年小说上卷出版,大获成功。1613 年,他创作出版了《训诫小说集》。1615 年出版《堂吉诃德》下卷。1616年,贫病交加的塞万提斯与世长辞,享年69岁。
2、作品梗概。
《堂吉诃德》共两部,主要描写西班牙穷乡绅吉哈达,读骑士小说入了迷,想效仿骑士的游侠冒险生活。他改名堂吉诃德,从祖先遗物中找出残破的头盔、盾牌、长矛,为自己的瘦马起了个“弩骍难得”的美名,物色了一个邻村姑娘当意中人,然后开始出门行侠历险,一共三次;后两次还找了邻居桑丘·潘沙当侍从。一路上,他从地主手里解救挨打的佣人,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成中了魔法的城堡,把苦役犯当做受迫害的骑士。还被骗进公爵夫妇城堡饱受捉弄。每次出手都出自骑士崇高的动机,但因弄不清楚实际状况,鲁莽冲撞,结果闹出许多笑话,被打得几乎丢掉性命。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为医治好堂吉诃德的疯病,两次假扮成骑士找他决斗,终于把他打败。堂吉诃德只得遵守事先的约定回家。堂吉诃德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临终前才明白骑士小说害人不浅,留下遗嘱,要求唯一的亲人外甥女不许嫁给骑士,否则不得继承自己的遗产。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形象的复杂性: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A一方面他是疯狂而可笑的,耽于幻想,脱离实际,而且不知从失败中接受教训,结果出尽洋相,害人害己;
B但另一方面他又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对爱情的贞洁追求。在本书所选第一部第十一章“堂吉诃德和几个牧羊人的事”等章节中,他认为骑士应该除恶扬善、扶弱济贫、爱国爱民、维护正义。他向往一个人人真诚相待,财富不分你我,公正和平友爱的“黄金时代”。这些思想信念,打的虽然是骑士的旗号,其精神实质却是人文主义;
C不仅信仰坚定高洁,而且勇于行动,敢于以生命捍卫真理,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
D还是一个充满童心、智慧,颇有趣味的人,对话层次上的他,不仅表现得头脑灵活清楚,而且充满智慧。
桑丘·潘沙
是封建宗法制度下小户农民的典型,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
A满脑子是功利实际的考虑,胆小怕事、目光短浅,贪小便宜;
B但他性格中也有不少优点:朴实善良、忠心耿耿,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应对日常生活的和智慧;
C桑丘的性格还有发展的特点。在游侠过程中,他逐渐受到堂吉诃德崇高品格和理想的影响,价值观上有与堂吉诃德“趋同”的倾向,性格上则与堂吉诃德构成互补,成为一对真正的游侠搭档。
两人对比: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讲求实际;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桑丘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朱光潜:“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
艺术手法(《堂吉诃德》艺术特征的独特性)。
A借鉴了骑士小说与流浪汉小说的长处,以主人公的游侠经历展开情节,为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广阔图景创造了条件,并克服了骑士小说与流浪汉小说常有的情节松散的毛病,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
B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堪称喜剧艺术的典范之作,通过戏拟骑士小说典型情节,成为“反骑士小说”的经典,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
C采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塑造人物,强化了幽默和讽刺效果;塑造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两个人物形象,使他们从形体身份到性格思想,处处形成有趣的对照;
D小说中的双关语、笑话、反语、文字游戏俯拾皆是,也令读者捧腹。
莫里哀《悭吝人》,大纲更换作品,原为《伪君子》。第一幕第四场;第四幕第六、七场;第五幕第六场。
作者简介。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主要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伪君子》《司卡班的诡计》《没病找病》。成就“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之父”。歌德曾说:“莫里哀如此伟大,每次读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奇。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他。”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从法国兴起并波及其他国家,成为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并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古典主义是法国专制君主制的产物。古典主义作家的个性与艺术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创作仍存在很多共同之处:(1)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2)崇尚理性。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把理性看作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标准。(3)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者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视为文学上的最高典范,制定出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
基本情节及关键台词
《悭吝人》(又译《吝啬鬼》),五幕喜剧。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吝啬刻薄、嗜钱如命,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为了金钱,他要儿子克雷央特娶一个有钱的寡妇,要女儿爱丽丝嫁给一个不要陪嫁而富有的老爵爷昂赛末,自己却打算不花一分钱就娶年轻美貌的姑娘玛利亚娜。但没有想到玛利亚娜早就与阿巴公的儿子相爱了。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在无法改变阿巴公决定的情况下,儿女们设计偷了他埋在花园里的钱。当阿巴公发现钱箱被偷后,气急败坏、痛不欲生。大家答应还他钱箱,但要他放弃玛利亚娜,也不再逼迫女儿和不爱的人结婚。最后,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阿巴公则去看他的可爱的钱箱了。
关键台词:“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爱钱比爱名声、荣誉和道德厉害多了。”儿子评价阿巴公“就连古来声名最狼藉的放高利贷的,他们丧心病狂,想出种种花样,和您重利盘剥的手段一比,也不如您苛细。”
阿巴公人物性格
成功刻画了阿巴公这个嗜钱如命的资产者形象。在法语中,“阿巴公”成为财迷、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
A他极端贪财。“他爱钱比爱名声、荣誉和道德厉害多了。”他放高利贷,儿子都说“就连古来声名最狼藉的放高利贷的,他们丧心病狂,想出种种花样,和您重利盘剥的手段一比,也不如您苛细”。
B他非常吝啬。阿巴公为了攒钱,招待客人时往酒里掺水,自制日历,目的是将吃斋的日子延长,还到自己的马棚里去偷马料并挨了车夫的打。为了钱,他可以放弃心爱的姑娘。平时总是怀疑别人偷他的钱财。
C他霸道专横。无论是对仆人、对儿女,还是对外人,他总是恶言相对,动辄打骂、撵走。
《悭吝人》选文主题
选文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对新兴资产者拜金主义风习的批判。正是金钱使阿巴公丧失人性,变成了守财奴和吝啬鬼,表明钱一旦被摆到至尊的地位,就会成为一种丑恶的力量。
也表现了作家渴望用人性和亲情战胜金钱的思想。剧本描写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守财奴除了金钱外一无所得的结局就说明了这一点。
《悭吝人》艺术特征(作为古典主义喜剧艺术的独特性)
选文体现了莫里哀喜剧的成就:
A作品用夸张的描写,凸显了主人公“贪婪”和“吝啬”的独特个性;
B情节单一,结构紧凑,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符合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
C语言生动,富于个性。剧中人物的语言生动灵活,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
歌德《浮士德》(18-19世纪)董问樵翻译,第一部第二场“城门前”、第二部第五幕第五场“宫中的宽广前庭”。重点章节。
歌德(1749-1832)是德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轻时与一批富有叛逆精神的年轻作家交往,掀起了德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通过青年维特的形象,批判了德国鄙陋平庸的社会现实,发出了反抗封建桎梏的呼声。
1775年秋,歌德进入魏玛宫廷服务,从事政务大约有十年时间,称“魏玛十年”。此间,他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专心于政务,创作数量下降,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狂噪、激情转向安详、宁静。这一时期创作了戏剧《埃格蒙特》、《伊菲格涅娅在陶洛斯》、《托夸多·塔索》等作品,《浮士德》的写作也取得了进展。
1794年,歌德与席勒定交,从此开始了互相合作的十年(1794-1805)。他们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文学”时代。他们合作写诗、办杂志,主持魏玛歌剧院,在创作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楷模,张扬人道主义思想和自由精神。歌德这一时期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等作品。
1805年之后直到去世,歌德创作了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等,创作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启蒙运动
发生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色彩。如果说人文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从宗教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的话,那么,启蒙主义者认为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股绳索。他们主张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并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用自由、平等的口号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特权。“启蒙”一词就其字面上的意义讲,就是“启迪”、“照亮”的意思,即用近代文化去“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专制所散布的迷信和偏见,恢复理性的权威。文学在他们看来也是进行启蒙的手段和宣传反封建思想的有力武器,所以很多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学家。
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开始兴起。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因当时德国作家克林格尔1776 年发表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这些作家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主张“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解放;追求个性解放,推崇天才;强调文学的民族风格。在这一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品,形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但由于这场运动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它始终局限在文学领域,当那种青年人特有的狂热过去后,这一运动也衰退了。青年歌德和席勒则是该运动的主将。
《浮士德》基本情节
诗剧《浮士德》共分两部,12111行。两个赌赛,五个生活阶段。诗剧开始时,在书斋中钻研了一辈子学问的浮士德发现自己得到的都是一些僵死的知识,毫无用处。绝望之中的浮士德想到自杀。这时,魔鬼靡非斯陀乘虚而入,引诱浮士德与自己定约:在浮士德有生之年,魔鬼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归靡非斯陀所有。于是,浮士德在魔鬼的陪伴下,走出了书斋,先与市民少女玛嘉丽特相爱,随后到皇帝的宫廷效力,接着溯时间长河而上,找到象征古典美的古希腊美女海伦,与之相爱生子,但这一切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浮士德来到海边,起意要征服改造自然。此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魔鬼见浮士德末日已到,派小鬼为他挖掘坟墓。浮士德听到铁锨的撞击声,以为是他的人民正在进行改天换地的战斗,于是感到了最高的满足,他的生命也到了终点。依照契约,浮士德的灵魂应为魔鬼所有,但这时天门大开,天使从魔鬼手中把浮士德的灵魂救出,将他接到天国。
人物性格分析
浮士德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二重性。
A一方面,他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以及美善的事物,高远的理想。
B但另一方面,他也贪图官能享乐和世俗欲望的满足。
C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同时存在,但这两种力量是不对等的,他本质的、主导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浮士德精神”。(参见下面的背诵选文。)
D同时歌德也承认,人身上的惰性和沉沦之力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
浮士德的一生是两种精神力量矛盾斗争的过程。魔鬼靡非斯陀利用浮士德对尘世欲望的贪恋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发奋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总能推动他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
两个主要陪衬人物:瓦格纳、靡非斯陀。
诗剧的艺术特征(《浮士德》艺术特色的独特性)。
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高度抽象性、浪漫幻想性与具象描写的有机统一。
A人物及故事不是以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为蓝本,而是浪漫幻想的产物,如浮士德的五个追求阶段就超脱了现实生活中可以、求证的物质形态,是对人类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历程高度浓缩、提炼的结果。
B另一方面,具象描写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的现实生活场景,如书斋中的苦闷,酒肆的狂欢,爱情的迷乱,在大自然中的陶醉等,都遵从现实生活的逻辑,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是常人能够经历的。
《浮士德》重点背诵部分:
A、城门前 P130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B、宫中的宽广前庭 P133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地上!
本文标签:新疆自考串讲笔记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点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xinjiangzikao.com)
《新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